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书欧阳文粹后1173年9月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七、《陈亮集》卷二三、《欧阳文粹》卷末、《隐居通议》卷一五、《金华文徵》卷三、《皕宋楼藏书志》卷七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右《欧阳文忠公文粹》一百三十篇。
公之文根乎仁义而达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经》而载之万世者也。
虽片言半简,犹宜存而弗削。
顾犹有所去取于其间,毋乃诵公之文而不知其旨,敢于犯是不韪而不疑也?
初,天圣明道之间太祖、太宗、真宗以深仁厚泽涵养天下盖七十年,百姓能自衣食以乐生送死,而戴白之老安坐以嬉,童儿幼稚什伯为群,相与鼓舞于里巷之间。
仁宗恭己无为于其上,太母制政房闼,而执政大臣实得以参可否,晏然无以异于汉文、景之平时。
民生及识五代之乱离者,盖于是与世相忘久矣。
而学士大夫其文犹袭五代之卑陋。
中经一二大儒起而麾之,而学者未知所向,是以斯文独有愧于古。
天子慨然下诏书,以古道饬天下之学者,而公之文遂为一代师法。
未几而科举禄利之文非两汉不道,于是本朝之盛极矣。
公于是时,独以先王之法度未尽施于今,以为大阙
其策学者之辞,慇勤切至,问以古今繁简浅深之宜,与夫周礼之可行与不可行。
而一时习见百年之治,若无所事乎此者,使公之志弗克伸,而荆国王文公得乘其间而执之。
神宗皇帝方锐意于三代之治,荆公以霸者功利之说,饰以三代之文,正百官,定职业,修民兵,制国用,兴学校以养天下之才。
是皆神宗皇帝圣虑之所及者,尝试行之,寻察其有管晏之所不道,改作之意盖见于末命,而天下已纷然趋于功利而不可禁。
学者又习于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
公之文虽在,而天下不复道矣。
子瞻之所为深悲而屡叹也。
元祐间,始以末命从事,学者复知诵公之文。
未及十年,浸复荆公之旧。
迄于宣、政之末,而五季之文靡然遂行于世。
然其间可胜道哉!
二圣相承又四十馀年,天下之治大略举矣,而科举之文犹未还嘉祐之盛。
盖非独学者不能上承圣意,而科制已非祖宗之旧,而况上论三代!
始以公之文,学者虽私诵习之,而未以为急也。
故予姑掇其通于时文者,以与朋友共之。
由是而不止,则不独尽究公之文,而三代两汉之书盖将自求之而不可禦矣。
先王之法度犹将望之,而况于文乎!
则其犯是不韪,得罪于世之君子而不辞也。
虽然,公之文雍容典雅,纡馀宽平,反覆以达其意,无复毫发之遗;
而其味常深长于言意之外,使人读之,蔼然足以得祖宗致治之盛。
其关世教,岂不大哉!
初,吕文靖公、范文正公以议论不合,党与分,而公实与焉。
其后西师既兴,吕公首荐范、富、韩三公,以靖天下之难。
文正以书自咎,欢然与吕公戮力,而富公独念之不置。
左右相仇,非国家之福;
而内外相关而下相沮,盖治道之基也。
公与范公之意盖如此。
当是时,虽范忠宣犹有疑于其间,则其用心于圣贤之学而成祖宗致治之美者,所从来远矣。
退之有言:「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故予论其,推其心存至公而学本乎先王,庶乎读是编者其知所趋矣。
乾道癸巳九月朔陈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