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孟子好辩章讲义 南宋 · 彭龟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八、《止堂集》卷八
详观《孟子》此章大指,盖示天下以明人道、立人极之法也。
夫人得天地之正气以成形,而禽兽则得气之偏者也;
人得天地之正理以成性,而禽兽则得理之偏者也。
人道盛则世亦从而盛,人道衰则世亦从而衰,此一治一乱所以分也。
自古圣贤易乱为治,必自此始。
所以尧当洪水未平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举舜而敷治焉。
而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使禹平水土,使稷导稼穑。
又恐民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自尧之后,凡君天下者,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则治,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则乱。
故夏季之君,不能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
及汤克夏,则立爱为亲,立敬为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又作三风十愆之戒,以警后嗣,尧之道也。
商末之君不能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武王既克商,则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尧之道也。
上下二千馀年,如出一辙。
及至后世,邪说既作,人心先坏,三纲五常,日就沦斁,内自闺门,外极四海,往往皆沦胥于禽兽之行,不自知觉。
孟轲而下,在下者无复以王道开导人心,在上者无复以王法纪纲人道,所以乍治忽乱,不能长久。
然其治也,未尝不由王道之明,王法之行;
其乱也,未有不由王道之晦,王法之废。
而所谓王道者,其要于三纲五常;
所谓王法者,立为品式条目,维持此道者也。
舍此则率天下而为禽兽,乱亡无日矣。
孟轲之辩杨、墨,政以其弊至于无父无君,则于禽兽又何择哉!
后之君天下者,欲识治乱之分,其于此焉辨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