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易论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三、《缘督集》卷一四
论曰:道有形欤?
曰:道譬则人也。
人有形欤?
曰:人本无形也,天地予之形。
今夫天地之予人以形也,有耳目焉,有口鼻焉,有手足焉。
六者具矣,其斯以为人矣乎?
曰:未也。
六者具而不有气扶焉,则偶人而已矣。
夫偶人者为玩则可,欲其能视、能听、能营、能履,则必也形气具。
道本无形也,圣贤状夫形,六经、诸子,皆所以状夫道之形也。
六经与天地相始终,而诸子多湮没不行于世,或行而不久。
此其故何欤?
诸子能状夫形,不能状夫气。
六经则形气具矣,如斯而已矣。
诸子,偶人也。
天下岂有编草刻木以为人而能有气,与无气扶焉而能行之理哉?
六经,天地生成夫人者也。
天地之生人也,若徒与之形而不予之气焉为扶,则其形将焉用?
有形而无用,则天地造化之工,与编草刻木者何殊?
嗟夫!
所贵夫造化者,为其与编草刻木者殊也,否则何贵夫造化?
圣人作经以状夫道之形,而气也随具,不曰有造化之工存欤?
造化之祖出于无名,无名之初,混然而已矣。
混然者而不动也,则至今犹混然也。
惟其动静搏,故裂;
混然者裂,然后确然隤然者立。
混然者,其气也;
确然隤然者,其形也。
形藏于气,是名太极;
气傅于形,是名两仪。
圣人者,其身生乎两仪之后,而其道立乎太极之先。
太极以其气钟为两仪,而天地者,两仪之一息也。
吾于是知六经之气同乎天地,天地以其气钟为万物,而人者万物之最灵也。
吾于是知天地之气同乎人。
敢问人之气?
曰:嘘吸是也。
嘘吸之间有始始焉,有终终焉。
始始而终终,天地人之道备矣。
敢问道?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夫阴阳者,妙仁义而为言者也。
六经之道,不过仁义而已矣。
圣人不以仁义徼仁义,而以阴阳妙仁义。
或者取其气焉故耶?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极,中也;
元,始也。
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子一传至于丑,丑一传至于寅。
夫是三辰者,天地之嘘气,万物之所由生也。
万物之生,萌于子,芽于丑,达于寅。
有子无丑,萌者勿芽;
有丑无寅,芽者弗达。
合是三者,是为天地东北之气。
大抵天地之气,运南而北则乱,运北而南则治。
三皇之世,天地之气离乎北,入乎东矣,而未至于南也,是为鸿荒之治。
孔子之赞《易》也,不于其先焉始,不于其后焉始,而于伏羲
曰:《易》,伏羲之作也。
《易》之未作,初有一而已。
率一物而两之,以开生生之门,此《易》之大凡也,而得其凡者希。
先得一为一,天地之子气,圣人所以萌万物也。
后得一为二,天地之丑气,圣人所以芽万物也。
二生三,三生无穷,天地之寅气,圣人所以达万物也。
萌而芽,芽而达,伏羲神农氏所以辅天地之自然而物物也。
伏羲神农,万物之母也。
鸿荒之民,其婴孩也。
哺母之乳而不知饱,饱而忘其恩。
饱且不知矣,而何有于恩也哉!
名之曰安于自然。
被羲、农之化者,安于自然而不知则可,读羲、农之书者,愚于自然而不知则不可。
圣人于是明告之曰「生生之谓易」。
夫生生者,子丑寅之气也,而圣人托焉,有以哉!
断曰:《易》,东北之运气也,天地于焉生物,羲、农于焉生治,孔子于焉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