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汎论学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四、《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二
自古人之知道者寡,是以其言之害道者多。
就有知焉,有偏全,有浅深。
未全未深,其言犹有害道。
然则非圣人之书,诚难读。
孔子之言,奚可不精而思之,熟而复之?
今天下非圣人之书何限?
无非惑乱人心之具。
孔子之言,出于古者所记录,犹或失真,而况于非圣人之书?
其害道者多矣。
学者当先读孔子之书,俟心通德纯,而后可以观子史。
学者道心未明,而读非圣之书,溺心于似是而非之言,终其身汩汩,良可念也。
孔子之言,奚可不精而思之,熟而复之?
孔子之言出于学者之所记录,犹或失真,况于非圣人之书,其害道者多欤。
呜呼!
今天地之间,孔子之言无几,而非圣之书充栋宇。
非圣之言,知道寡。
道者而不尽其言,犹足以害道,然则害道之言满天下,不害道之言甚无几。
学者诚不宜汎观,必遭误惑。
唐虞有纳言之官,周有训方氏,《易》曰「正辞为是」故也。
百圣传授惟曰一「中」,初疑其肤近,疑其庸,又疑其若未免乎意,而百圣一辞,莫知其所为。
一日觉之,百圣之切谕明告,诚无以易斯。
人心即道,故大舜曰「道心」。
本无可疑,意起而昏,为非为僻,始知其有。
学者亦意起,又从而过之。
凡思凡为,皆离皆非,故告曰「中」,平平庸庸。
事亲从兄,怡愉恭敬,岂学而能,油然而生。
莫究厥始,莫穷厥终。
应酬万端,忠信全功。
「不习,无不利」,曾子谓之「皓皓」,某亦谓之「融融」。
道固不离乎常,故孔子曰「中庸」。
毋动乎意,清明在躬,自无所不通。
发育万物,人心所同。
学者通患,患在思虑议论之多,而不行孔子忠信笃敬之训。
学者初觉,纵心所之,无不玄妙;
往往遂足,不知进学。
而旧习难遽消,未能念念不动。
但谓此道无所复用其思为,虽自觉有过,而不用其力,虚度岁月,终未造精一之地。
日用云为,自谓变化,虽动而非动。
正犹流水,日夜不息,不值石险,流形不露,如澄止不动,而实流行。
予自三十有二微觉已后,正堕斯病。
后十馀年,念年迈而德不加进,殊为大害。
偶得古圣遗训,谓学道之初,系心一致,久而精纯,思为自泯。
予始敢观省,果觉微进。
后又于梦中获古圣面训,谓某未离意象;
觉而益通,纵所思为,全体全妙。
其改过也,不动而自泯,泯然无际,不可以动静言。
于是益信孔子学不厌,乃是「知及之」已后事,是谓用力于仁。
知者虽动,而得不动之妙,终未及仁者,常觉常明常不动之为至静。
孔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予何敢言仁,用力于仁者也。
恐同志者复蹈前患,故备记如右。
「以舜大圣,而犹不知十二章之象,使禹明之。
孔子大圣,而犹不知鲁庙」。
此盖臆断之说,而后世之士耻于一物之不知,亦愚矣。
详于其所不必尽知,而略于其所不可不知,故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孔子吹律,自知殷后,此岂心思推测之所能至哉!
如日月自无所不照,如水鉴自无所不明也。
此心神明,有甚于日月水鉴。
孔子子路不耻缊袍之善,引《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则其诵久矣,岂无以告孔子者?
子路既没,门人语及,始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于以见圣人广大虚静如天地。
程伯淳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此乃以器言,而非道也」。
伯淳断然谓以清虚一大为天道,为以器言,甚善,非知道者,岂能道此?
然未能见《易大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圣人之言。
随世俗流传,而遂信此,亦有此未至。
伯淳谓颜子默识,曾子笃信,得圣人之道者二人也。
此语亦有未安。
谓二子得圣人之道,诚然,然不当谓一人默识,一人笃信。
信者必默识,默识者必信,自不当分裂。
又不详考「日月至焉」者,非得道何以言至?
所谓至者,必如颜子之不违仁。
所谓不违仁者,必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动静一贯,方可言仁,方可言至。
然则孔门得圣人之道者,亦不止二人而已。
伯淳言:「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
斯言甚善。
伯淳言:「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神无速,亦无至」。
伯淳而后有此言。
伯淳谓「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回造化」者,诚有此也。
伯淳名颢,门人尊之曰明道先生
伯淳谓穷神知化,化之妙者神也,又差矣。
何精何粗,何妙何不妙?
化即神。
或问仁,程正叔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
虽然,使未有《论语》、《孟子》时,无可类聚,又将若之何?
孔子未尝教人类聚,类聚体认,无非意路。
孔子曰「居处恭」,恭而已,无意也;
执事敬」,敬而已,无意也;
「与人忠」,忠而已,无意也。
微致意焉,即迂曲,即造为,即不正直,即不忠信。
所谓复礼,复我本有之礼。
三千、三百,经条明白,不劳作意。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亦何意之有?
正叔又言:「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
异哉,正叔之蔽一至于此!
孝弟仁义,名不同耳。
强立藩篱,固守名意,陷溺于分裂之学,障塞圣人坦夷之道。
孟子谓「徐行后长」,即尧舜之道;
以羊易牛,即王者之心;
发明孩提爱亲及长敬兄,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正叔分裂体用而言之,不可以为训也。
伊川谓:「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敬即是主一也。
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
是则只是中苦也。
人性自善,何必如此梏束?
孔子未尝如此教人,但曰「居处恭,执事敬」耳;
但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耳;
但曰「约之以礼」耳。
伊川之教固愈于放逸者,然孔子曰「过犹不及」,何则?
其害道均也。
或问:「荧惑退舍,果否」?
程正叔曰:「观宋景公不能至是」。
问:「反风如何」?
曰:「亦未必然。
成王一中才之主,圣人为之臣尚几不能保,非有动天之德不能至也」。
正叔未明道,故有此论。
人心即道,无所不通。
善心兴起如其真切,岂无感通之理?
正叔景公不能至是,又谓成王未必能然。
贼天下万世之良心,此说不可长。
尧舜与人同耳,其不善之心既足以感动灾异,则其善心岂不足以感动而消弭之?
不知道者,其轻有所立论哉!
濂溪《通书》亦尚有疵。
自明乎道者观之,可以一见决,不劳多议。
今自二程尊师之,其书盛行乎天下。
不得已,姑指众人之所未晓者言之。
濂溪曰:「元亨,诚之通;
利贞,诚之复于天下」。
至一之中,忽起「通」、「复」之异说,穿凿为甚。
又曰:「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异哉,裂一道而三之。
诚未始不精,何必更精?
诚即神,神即几。
或曰诚,或曰神,或曰几,皆所以明道心之妙。
如言玉之莹,又言其白,又言其润,非有三物。
人之道心未尝不诚,未尝不神,其动之始曰几。
此万古人心之所同,非圣人独有之。
今周子又谓诚、神、几曰圣人,是谓众人无之。
此正孟子所谓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谓民不能者贼其民者也。
孔子明道,未尝有精粗之论,乃起于后学之意说。
孔子每每戒学者「毋意」,为是之类也。
周子又曰:「《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无思,本也;
思,通用也。
几动于彼,诚动于此」。
吁,《洪范》惟言思,未尝言无思,而濂溪必取乎无思者,是犹未识乎思也。
「思曰睿」,明乎思未尝不睿,未尝不妙,未尝不神。
此不可以有无解,何复取乎无思哉!
离思而取无思,是犹未悟百姓日用之即道也。
孔子曰:「何莫由斯道也」。
周子犹未悟思之即道,思之即无思也。
况又裂几于彼,裂诚于此,于至一之中,而强分裂之,殊为害道。
横渠《牖铭》云:「居则存其心,曰存否,继否,化否,无意否」。
张子则勤矣,不草草矣,惜乎其未解,解者不如此。
曾子之「日三省」异乎是矣。
曾子之省不过、不忠、不信,传授弟子,而实未尝习之过,皆芸苗改过,未尝助长。
如横渠,乃揠苗助长之学也。
化者自化,岂容问耶?
自省本心者自无意,意岂屡省之所能无耶?
自省本心者自未始有间断,何患乎不继耶?
尧舜虽有惟精惟一之功,要非继续之所可言。
孟子之存心,又岂横渠之所云?
欲存愈不存,欲继愈不继,欲化愈不化,欲无意愈不无意。
不省吾心自善,吾心自神,吾心自寂然不动,自无体;
无体则无始终,继不足以言之。
云为变化,自不凝滞,自不可致诘,夫是之谓自化。
此不可以有无言,而况于意乎?
此万古人心之所同也,顾自觉者寡耳。
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横渠之以深自病其定性未能不动,正以其学未免乎助长也。
孟子曰:「天下之不助长者寡矣」。
言,心声也,其最著见者,《芭蕉诗》有「愿学新心」之句,此未悟本心之至善,而于心外觅新心也。
《墓议》有「精魄反原」之言,夫血气有聚散,精神无死生。
孔子「心之精神是谓圣」,神心无体,即即原,死生一贯,何以反为?
「原始反终」,乃作《易大传》者之言,非孔子也。
《与吕和叔书》曰:「天德虽能尽其说,然后大本可立」。
天德岂说之所能尽?
说之所可尽者尚不足以尽意,而况于天德乎?
大本岂可徐徐而立?
孔子所谓「可与立」,不失其所本立也,人之本心自寂然不动也。
子思问于夫子曰:「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审之,奚由」?
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
推数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圣人难诸」。
孔子斯言见之子思子之书,世又谓之《孔丛子》,世罕诵习。
乌虖,圣人有如此切至之诲,而不载之《论语》,致学者求道于心外,岂不大害?
某谨取而为《集语》,觊与我同志者或未观《孔丛子》,而偶见此书,庶早悟此心之即道,而不他求也。
至哉,人心之灵乎!
至神至明,至刚至健,至广至大,至中至正,至纯至粹至精,而不假外求也。
人皆有此至灵之心,而不自知,不自信,偶昏偶蔽,遂浸而至于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大可惜也,大可念也!
心无体质,德本昭明,如日月照临,如水鉴烛物,不必劳神,而自能推见,自能究知。
若驰神于彼,周悉致察,虽圣人不能,何则?
劳动则昏,不必逆诈,不必亿不信,而自有先觉之妙也。
人皆有此灵。
曾子曰:「尝闻之夫子曰:『阳之精曰神,阴之精曰灵。
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兴作也』。
云云。
『是故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
云云」。
天地之间,非阳则阴,非阴则阳
阴阳之气虽二,而神灵之道则一。
风、雷、电、雾、雨、露、霜、雪、霰、雹之所以变化者,此也;
羽毛鳞介裸匈之所以生成变化者,此也。
万化万物,虽自神自灵而不自知,惟圣人自神自灵而又自知。
自知则明,明则通,则无所不通。
故四灵役于圣人。
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
圣人之知,如日月之明,如水鉴之明,非思非虑,自明自照。
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此之谓也;
又曰「天下何思何虑」者,此之谓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其次第不同,而其知则一也,其知无次第之差也。
是知至神至灵至精,视听言动,何本何根?
爱敬和乐,智虑应酬,何终何始?
始不可得而知也,终不可得而知也,中亦不可得而知也。
顺是而行之为善为治,逆是而为之为否为乱。
知则顺,不知则逆。
吁!
人皆有至神至灵至精之心,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中庸》曰:「圣人之道,发育万物」。
《易大传》曰:「范围天地之化」。
故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圣人之事无所不行。
守日月之数,察星辰之行,序四时之顺逆,截十二管以察八音之上下清浊,其道一也,其事一也。
立五祀,制五典,和五声,合五味,正五色,成五谷,序五牲,其事整整,其伦叙叙,皆神灵之变化,精一之散殊。
可观而不可测,可言而不可诘,可以默识而不可以容思。
夫是之谓品物之本,礼乐仁义之祖欤?
先生曰:「人心何尝不正,但要改过,不必正心。
一欲正心,便是起意」。
汲古对云:「此即孔子『毋意』。
意一起,即有过;
要无过,但不起意便了。
意不起,则此心安然莹静虚明。
子贡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此是改过后私意不起,此心昭明。
况此心明照,愈于日月。
日月虽容光必照,尚不及蔀屋之下;
此心则无所不照,无所不通,安有隐显之间」?
先生曰:「此说却是」。
先生曰:「少年闻先大夫之诲,宜时复反观。
某后于循理斋燕坐反观,忽然见我与天地万物、万事万理澄然一片。
向者所见万象森罗,谓是一理通贯尔,疑象与理未融一。
今澄然一片,更无象与理之分,更无间断,不必言象,不必言理,亦不必言万,亦不必言一。
自是一片,看唤作甚么,唤作天亦得,唤作地亦得,唤作人亦得,唤作象亦得,唤作理亦得,唤作万亦得,唤作一二三四皆得」。
先生谓汲古曰:「圣人犹兢兢业业,岂学者不兢兢业业?
汝当庸言之信,庸言之谨,兢兢业业,用力于仁,为之不厌」。
又曰:「学者切不可观非圣人之书,当师孔子之言」。
先生曰:「学不可躐等,亦不可操之太急。
故虽息焉游焉,孙而顺之,无害于事。
但于其间不失敬心,不失时敏之心,则厥脩自然日进无疆。
《易》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下事皆然。
彼苦涩不易乐者,必无成效」。
汲古问:「圣贤言性,何以多不同」?
先生曰:「性字解释有不同。
如『性相近』,与『节性惟日其迈』,此是随俗汎言性质,如《易》曰:『各正性命』。
孟子道性善,则言性之本(《慈湖先生遗书》卷一五。)」。
先生曰:「勿尽信非圣之书。
某少不明于是非,为非圣之言所误惑不知其几年。
后乃知非大圣人,终未全明。
戒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