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谦仲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六、《象山集》卷九、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乾隆《龙虎山志》卷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七、道光《贵溪县志》卷三○
某违远诲言,三换岁矣,区区瞻企,何可云喻。
去冬拜手翰之辱,大义焕然,岂胜慰沃。
江乡何幸,得大贤出镇,然自朝廷而言,则轻重缓急亦已舛矣。
明天子注倚,岂其或疾执事者之不便,计必出此,亦识者之所前料,殆无足怪。
独阴氛重重,殊未廓清,葵藿之心,不能不为大明惜之。
然去冬不愿着足闹篮,只欲休去歇去之语,尤非所望。
窃料执事此蔽未能遽解,则此行殆为私便。
某占籍江西,以私言之,亦惟恐彼人之计有所不行也。
开府用何日?
传闻下车,十连胥庆,此非尺牍虚辞也。
元晦闻已起,行入奏事,江西可谓德星聚也。
某去夏拜书后,不旬日即有仲兄子仪之丧,秋初又哭一觞子,乃将为先兄子寿后者,薄德鲜祐如此。
旧有拙疾,哀苦中大作,几至于毙。
腊月顿愈,今顽健复如去春时矣。
乡人彭世昌新得一山,在信之贵溪西境,距敝庐两舍而近。
唐僧有所谓马祖者,庐于其阴,乡人因呼禅师山。
元丰中有僧莹者,为寺其阳,名曰应天寺,废久矣。
屋庐毁撤无馀,故址埋于荆榛,良田清池,没于茅苇,彭子竭力开辟,结一庐以相延。
去冬尝一登山,见其隘,复建一草堂于其东。
山间亦粗有田可耕。
社日后,携二息,偕数友朋登山,盘旋数日,尽发兹山之秘,要领之处,眼界胜绝,乃向来僧辈所未识也。
去冬之堂在寺故址,未惬人意,方于胜处为方丈以居。
顾视山形,宛然钜象,遂名以象山,草堂则扁曰象山精舍。
乡人盖素恨此山之名辱于异教,今皆翕然以象山为称。
侍郎张南仲之居,实在山下。
南仲讳运,其诸子鄙,徙居鄱阳,其诸侄咸在故里,皆尊尚儒术,旧亦多游从者。
彭世昌极贫,开山之役,诸张实欣助之,其经营之初,亦张为之地。
今张氏子弟咸来相从,一家结庐于东坞之上,比方丈为少高,名之曰储云。
兹山常出云,云之自出,常在其高故也。
一家结庐于前山之右,石涧飞瀑,萦纡带其侧,因名曰佩玉。
相继而来结庐者未已,未及名也。
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朝暮雨旸云烟出没之变,千状万态,不可名模。
两山回合其前,如两臂环拱。
臂间之田,不下百亩。
沿流而下,悬注数里,因石赋形,小者如线,大者如练。
苍林阴翳,巨石错落,盛夏不知有暑,挟册其间,可以终日。
东山之崖,有翻经石,可憩十许人;
西山之崖,有歇石,可坐五六人,皆有苍松蟠覆其上,其下壁立万仞。
山之阴,有尘湖在其巅,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大旱不竭,可以结庐居之。
自尘湖而北,数山之外,有马祖庵,其处亦胜。
风洞,有浸月池,有东垄,有桦木垄,有东西坞,有第一峰,凡此皆旧名嘉者。
此山大势南来,折而东,又折而南。
其高在西北,堂之西最高,九峰联络如屏,名曰翠屏,其上皆林木也。
北峰之高者如盖,可以登望。
南望群山益远,溪谷原野毕露。
东望灵山,特起凌霄,缥缈如画,山形端方廉利,吴、越所未见有也。
下见龟峰,昂首穹背,形状逼真。
玉山之水,盖四百里而出于龟峰之下,略贵溪以经兹山之左。
西望藐姑石、琵琶诸峰,崷崒逼人,从天而下。
溪之源于光泽者,间见山麓如青玉版。
北视上清仙岩台山,仅如培塿。
东西二溪,窈窕如带。
二溪合处百里而近。
然地势卑下夷旷,非甚清彻,尝没于苍茫烟霭中矣。
彭世昌去冬亦尝至无为求见,挟梭山之书。
闻治行之忙,不及瞻望。
今已息肩,共学耕于此矣。
此公志向不肯碌碌,人皆谓之狂生。
然其平生所为,甚异流俗,为私者尝少,而为义者尝多。
惜其前日不甚得从师友,择之未精耳,自此当有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