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徐子宜(二)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二、《象山集》卷五、《隐居通义》卷一七、《江右文钞》卷四、民国《平阳县志》卷七九
婺女之行,道经上饶,往往闻说其守令无状,与临川大不相远。
既而闻景明劾罢上饶南康二守,方喜今时监司乃能有此,差强人意
刘文潜作漕江西,光前绝后。
至其帅湖广,乃远不如在江西时,人才之难如此!
某人始至,人甚望之,旧闻先兄称其议论,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
明不足以得事之实,而奸黠得以肆其巧;
公不足以遂其所知,而权势得以为之制。
自用之果,反害正理。
正士见疑,忠言不入。
护吏而疾民,阳若不任吏,而实阴为所卖。
奸猾之谋,无不得逞;
贿赂所在,无不如志。
闻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伪文诡辞,谄顺乞怜者,皆可回其意。
下人转移其事,如转户枢。
胥辈窥之审,玩之熟,为日久矣。
所欲为者,如取如携,不见有毫发畏惮之意。
惟其正论诚意,则捍格而不入,乃以此自谓其明且公也。
良民善士,疾首蹙额,饮恨吞声,而无所控诉。
公人世界,其来久矣,而尤炽于今日。
公人之所从得志,本在官人不才。
然向者邪说不甚盛,风俗不甚坏,公人未尽得显然肆意,官人未尽与公人一律。
官人之才者,固有实益,亦难得盛誉。
官人之不才者,亦尚藉常理常心,默有维持,未至泯然大乱。
十数年来,公人之化大行,官人皆受其陶冶,沉涵浸渍,靡然一律。
而书生腐儒,又以经术为之羽翼,为之干城,沮正救之势,塞惩治之路,潜禦其侮,阴助其澜。
故官人之才者,虽易以自见,易得盛誉,而无补风俗,无救大势。
至其不才,必至大乱。
中人无以自立,皆从风而靡,随波而流。
守正而材术不足以自见者,其心仅不泯灭,而不复可伸,外之驱迫流徇者,亦不少矣。
此今时之大势。
今之为善者,犹持杯水救车薪之火也。
然持杯水者常少,而抱薪者常多。
某窃有区区之说,以为可以绝薪而致水,要在于不厌详复,不忽卑近,相与就实以讲求至理,研覈其实,毋遽以大意粗说盖之,则至理可明,诐说可破。
至理明,诐说破,则自其身达之家国天下,无不可为者。
君心国论,亦有致力处,岂直州县官吏间哉?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
「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
县家,亲民抚字之职也。
县家而害民,州家得以治之;
州家而害民,使家得以治之。
州家使家,壅之以胥吏,塞之以僚属,所赖以通闾巷田亩之情者,有被害者赴愬也。
今乃以告讦把持之名而抑绝之。
近来胥吏之妙用,专在抑绝赴愬者之路,惩一二以威众,使之吞声敛衽,重足胁息,而吾得以肆行而无忌。
监司太守,有服其役、任其怨而不得享其利者,有相为相役而共享其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