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赤松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一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长至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仲平之庐。
登高四望缥缈,赤松之居如在屋后。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将出门,仰视天际,云物飘浮,雨意坠地,兴尽欲止。
既而曰:「会有能为我开之者」。
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廛市烟火始绝,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著人。
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
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亟襆被,欲共宿山中。
道间有可寓目处则止,一以休足力,一以适吾意。
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而水声琤瑽,如环佩之相击相应。
复行三里许,入山门。
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
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古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爽,心目为之醒然。
止于漱玉,饮于濯缨,曩岁雷雨泉石之声,恍然犹在耳边。
复曳杖入小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徙倚枕流,四际溟濛,水天一色,泉声松韵,始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而察之,又若车驰卒奔而未有所止也。
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
坐而假寐,神清如游乎钧天而不自知。
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
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道士设豆粥。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兄弟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邪?
雨微作,欲还观中,已而复霁,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
自崖而返,景移目改,亦忘乎足之前苍然列屏,流水在下。
望桃源之亭榭,亦隐约可见。
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井之上。
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道家者说真人鍊丹处。
其语虽若诞谩不经,然广谷大川之间,亦安知无葛天氏之民遗世忘言者欤?
归途,高者平,险者顺,山回路转,乌纱攲斜,随意先后,非徒望之者,忘其为谁氏之子也。
雨复作,小憩于村舍,至山下,雨亦止,日犹未中。
少休即饭,饭竟,信其所之。
道士多扃户,时闻棋声。
再寻桃源之游,登御风亭,林木交翳,今皆廓然。
复循山磴,游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
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搏,无风而涛。
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齧,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清深幽胜,殆与尘世相隔,使人凡情俗虑不扫而自去。
复行数十步,过磐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
横绝一小桥。
又数步,临涧而高,大石侧立于小亭之后,其名曰泠然。
平流满盈以止,众止上下,水石滚滚不少休。
望涧之北,山容如画。
下泠然又数十步,复有杰石横峙,不倚物而立。
由杰石而前登栖碧,位置清峻,水声潺湲,心迹可以俱清。
杰石之后,地平如掌,可据高梧而坐,丹井路亦可由此而上。
诵《招隐》、《游仙》之篇,徘徊登眺,不知日之入。
须臾,暮烟四合,不可以久留,复寻旧游而归。
仲平赋诗,和之者亦有自得意。
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初为一日之留,而山灵不我厌也,晦而雨,雨而晴,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因识所游之大概及同游者之姓名于幅纸,以为他日之思。
仲平亦姓吕氏,河南人,乐于山水而不厌者。
季氏兄弟长曰元发,次曰淳父,幼者未字。
岩夫居古栝,亦相与再宿而归云。
缙云沈伯明子温、叔昭子成东阳李从仲、乔子疆、郭元简、陈仲益许叔仪、徐正之、徐用之、浦江郑厚之、石介卿、永康章仲温、武义梦得王性之,皆欲从余山行者。
祖烈、乔年亦令随宾友之后,庶几其长而亦渐知此意焉(《南宋文录录》卷一一。又见《名山胜概记》卷二○,《古今游名山记》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一。)
再至过清:右引作「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