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直解序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九、《浪语集》卷三○、《经义考》卷二一八、光绪《永嘉县志》卷二五
巧匠不世生,其法具乎规矩绳墨;
圣人不世作,其言在乎《礼》、《易》、《诗》、《书》。
然则《礼》、《易》、《诗》、《书》与夫规矩绳墨,往之所以贻后,今之所以求古也。
即规矩绳墨以为员方,虽非巧匠,而巧匠之制作于此乎在;
由《礼》、《易》、《诗》、《书》以趣理义,虽非圣人,而圣人之精诚备于吾身。
学者为道而舍经,犹工人而去其规墨也,虽有工垂之指,其能制器乎?
孔子,圣之至也,颢乎其浑,邈乎其宏。
其静也天,其动也乾;
道贯古今,而体之以虚;
神偕造化,而终之以愚;
望之平平,即之峨峨;
寂如其若亡,岿如其若存;
挹而愈冲,挠而愈清。
观其行则不过乎物,察其言则适当人心。
无色无形,既高且明;
无墉无隍,肃肃茫茫。
止止而安安者欤?
尽性而参天者欤?
赞焉以辞,犹日而裨萤,凿之窍元,均无事焉,适亡其所存而已。
自伏羲至于文公,其时亨,其政行,其言事乎《礼》、《易》、《诗》、《书》,曰闇而弗明,得孔子而弥章。
非圣人无以知圣人,固莫知其孰贤,传是道以贻将来,斯其为集大成。
孔氏有《春秋》、《孝经》,通《礼》、《易》、《诗》、《书》曰经;
其弟子门人又杂记其难疑答问之言,别为《论语》一书,参乎六经之间。
六经固妙且玄,必《论语》而后行。
《论语》之于六经,其道学之中和,大《易》之乾坤乎!
元龟无穷,指南诸儒,性命仁义之渊源,诸子百家之蹊途,覆载而丛薄之宜,莫此其究且详也。
传记称孔子之言众矣,率多舛駮,疑乎不真,其周而曲当,触而咸获,纯而靡类,约而兼该者,宜莫如夫《论语》之书。
后之学孔子者,将折中夫六经之奥,返求其性命之正者,舍《论语》其何稽乎?
先儒之传此书,行乎今者多矣。
如川渎之容流,各极其量,而莫不有合焉。
其于沧溟也,不亦微哉!
走诚庸愚,学而未能有得,愿法孔子,其素心也。
研穷此书久矣,迄未知其趋乡,自求诸己,以求合于前言,譬诸蚁之缘嵩,乌之冲霄,不至必也,亦惟其力之行,又何惮夫穹崇也!
敢自信其所自知,笔而释其句读,名《直解》,示无曲说者焉。
不事辞文,贵全旨要,分章无取,为其失于本真,匪敢言传,逝将终身于此,庶几明德之见,有补不逮云。
吾道贯一而无方,老氏致虚而无极,若释氏则归空而无物矣,三者若同而偏反,如霄壤之卑高。
孟氏于孔氏之门为有功,其气豪而辞辩,无声无臭,岂其然乎!
比而同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读其书而知其旨,耐以内参诸其心,仰观圣人之形容,察其像似而自识其真伪,从而为取舍焉。
不随波于末流,真好学者也。
妄意如此,明者必有以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