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序辊弹漏刻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八、《浪语集》卷三○
辊弹漏刻,始于唐僧文诰,行于军中。
其制度在《十国纪年》,简略不可稽据。
走官东鄂,始于戍将得之。
其制为二尺屏风,纵广正等,以七尺五寸之,通中交解而四截之,斜倚屏中,隐其机括,盖以铜华菡萏,承以芙畴。
为铜弹十有二铢者十枚,投其一于菡萏,历筒道四折而下堕芙畴中,其声铿焉。
以次发其九弹,屏上列牌为识,凡二十牌,尽十弹而转一牌,牌尽而复,则书其数于纸,一刻为一牌,十二牌六十复而昼夜均。
十二分之,每一时而牌五复,尽八刻三分之一,总十二时而百刻之数尽,五夜更漏去旦暮漏五刻。
夏至夜短极,每鼓牌四复,馀一牌有六弹,筹阅牌十六,馀三弹而差强,夜漏渐长,每增一刻则筹加五弹而弱,累增一鼓为二牌,馀四弹。
冬至昼短极,每鼓牌六复,馀九牌有六弹筹,阅牌二十有五,馀九弹而差强,此其要略也。
《纪年》鼓百二十发为一刻,与今屏漏正同。
其言辊三丈二尺而发一鼓,其长已甚,将《纪年》承旧史之误,抑文诰所造,于今有平易径急之殊哉?
要之,径急者其发多,平易者其行缓。
旧法增今二十四尺有五寸,而皆百有二十。
发前史之误,可以无疑。
在《易·乾》象有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后之释者以为勉强之强,而不知天道之自然。
天任之自然,日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人得候其晷则,则天常之为德也至矣。
今之为晷漏者,其法有四:一曰铜壶,曰香篆,曰圭表,曰辊弹。
铜壶一家,复有数器,为器虽异,所以占天一也。
在铜壶则有苔冰迟疾之误,在香篆则有粗细燥湿之殊,在圭表则有雨旸蚤莫之差戾,均所不免。
人能莅之惟谨,而器无爽忒之事者,惟辊弹为然。
辊弹以二尺之屏、一丸之弹,仰占天道,而造次可持,行之一人,见之于用,自强不息,与天为徒,君子终日乾乾,斯其意矣。
走奇其物小而用可重也,广其传于世,故为序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