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南宋 · 张孝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经义模范
圣人措斯世于无事之时,故必弃斯物于无用之地。
夫物之无用者,非物之果不足用,以其可用于有为之日,而不当常用于无事之时。
武王于兴周之初,伐商救民,而服乘之具虽不能无资于牛马之力,迨天下既定,武功已造,而向者所乘之马则归之华山之阳,所服之牛则放之桃林之野
山林之间乃牧养之地,而马牛之性之所乐者也,武王于胜商之馀,所以先致意于斯者,深念夫民得其安而物不可不遂其养。
民物之责,圣人安得不总于己哉!
武成》曰:「归马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自穿牛络马之说见于传,而后知人之有资于物;
自服牛乘马之说见于经,而后知物之有功于人。
是则牛马之未用,则三军之士无以使其驰逐,刍茭糗粮无以赖其致远,而攻战之功将有阙而不周者矣。
使既用之后而不解其羁绁,去其穿络,而纵之于平原旷野之间,不几于尽物之力而陷于穷兵黩武之祸哉!
圣人必不然也。
尝观武王伐商之初,有戎车之两可以驱驰,有虎贲之士以为辅翼,其所以资夫马牛之力以为服乘之具者,诚不容阙一也。
及观胜商之馀,振旅而归,反旆而还。
当是时,民已安矣,功已成矣,车甲衅而藏之府库,干戈戢而包之虎皮,凡前日攻战之具,一切寘之无用之地矣,况马牛之为物,安得不归放山林之外而示天下无复用兵之意也哉!
华山之阳,桃林之野,乃周家近丰之地,想其平原丰草郁郁乎其茂也,旷壤甘泉泠泠乎其清也。
马牛至此,既得以自适于牧养之地,亦得以相安其群聚之性,其鸣萧萧足以见其乐,其耳湿湿足以见其壮。
自非以至仁伐不仁,安得使民之底于定而物之遂其性如此哉!
虽然,马牛之归放,其见于《武成》者如此,而不知当时天子之马所谓十二闲者,其果何所取,而祭祀之用,所谓角茧栗者,又果何从而得之哉?
盖其所谓归放者,非尽天下之牛马而归放之也,特当时征战之牛马耳。
使武王而尽归放之,则国家所赖以为用者,又将何以取欤?
此又《武成》言外之意,吾因得而并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