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云谷1175年7月16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三、康熙《建宁府志》卷四三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云谷建阳县西北七十里芦山之颠,处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
虽当晴昼,白云坌入,则咫尺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如往。
乾道庚寅,予始得之,因作草堂其间,榜曰「晦庵」。
谷中水西南流七里所,至安将院东,茂树交阴,涧中巨石相倚,水行其间,奔迫澎湃,声震山谷
自外来者至此,则已神观萧爽,觉与人境隔异,故榜之曰「南涧」,以识游者之所始。
循涧北上,山益深,树益老。
涧多石底,高下斗绝,曲折回互。
水皆自高泻下,长者一二丈,短亦不下数尺。
或诡匿侧出,层累相承,数级而下。
时有支涧自两旁山谷横注其中,亦皆喷薄溅洒可观。
行里馀,俛入荟翳百馀步,巨石临水,可跂而息。
涧西危石侧立,藓封蔓络、佳木异草上偃旁缀,水出其下,淙散激射于涧中,特为幽丽。
下流曲折十数,腾蹙沸涌,西抵横石如龈腭者,乃曳而长,演迤徐去。
欲为小亭临之,取陆士衡《招隐诗》语,命以「鸣玉」而未暇也。
自此北去,历悬水三四处,高者至五六丈,聚散广狭,各有姿态,皆可为亭,以赏其趣。
又北,舍涧循山,折而东行,脚底草树胶葛,不可知其浅深。
其下水声如雷,计应犹有佳处,而亦未暇寻也。
行数百步,得石壁,高广皆百馀尺。
瀑布当中而下,远望如垂练,视涧中诸悬水为最长。
径当其委,跣揭而度,回视所历群山,皆抚其顶。
独西北望,半山立石丛木,名豺子岩者,槎牙突兀,如在天表。
然石瀑穷源,北入云谷,则又已俯而视之矣。
地势高下,大略于此可见。
谷口距狭为关,以限内外。
两翼为轩窗,可坐可卧,以息游者。
外植丛篁,内疏莲沼,梁木跨之,植杉绕径。
西循小山而上,以达于中阜。
沼上田数亩,其东欲作田舍数间,名以「云庄」。
径缘中阜之足北入泉峡,历石池、山楹、药圃、井泉、东寮之西,折旋南入竹中,得草堂三间,所谓晦庵也。
山楹前直两峰,峭耸杰立,下瞰石池,东起层嶂,其胁可耕者数十亩。
寮有道流居之,自中阜以东,可食之地无不辟也。
草堂前隙地数丈,右臂绕前,起为小山,植以椿桂兰蕙,悄茜岑蔚。
南峰出其背,孤圆贞秀,莫与为拟。
其左亦皆茂树修竹,翠密环拥,不见间隙。
俯仰其间,不自知其身之高、地之迥,直可以旁日月而临风雨也。
堂后结草为庐,稍上山顶北望,俯见武夷诸峰。
欲作亭以望,度风高不可久,乃作石台,名以「怀仙」。
小山之东,径绕山腹、穿竹树,南出而西下,视山前村墟井落,隐隐犹可指数。
然亦不容置屋,复作台,名以「挥手」。
南循冈脊下,得横径。
径南即谷口小山,其上小平,田氓即以祈年,因命之曰「云社」。
径东属,径西入西崦。
西崦有地数十亩,亦有道流结茅以耕其间,曰「西寮」。
西山之脊,蟠绕东下,与南峰西垂相齧,而谷口小山介居其间,如巨人垂手,拱玩珠璧。
两原之水合于其前,出为南涧
东寮北有桃蹊、竹坞、漆园,度北岭,有茶坡。
陂东北行,攀危石、履侧径,其下蓬蓬然者数十步,行东峰之颠,下而复上,乃至绝顶。
平处劣丈馀,四隤皆巉削,下数百丈,使人眩视,悸不自保。
然俯而四瞰,面各数百里,连峰有无,远近环合,彩翠云涛,昏旦万状,亦非世人耳目所尝见也。
予尝名湘西岳麓之顶曰「赫曦台」,张伯和父为大书,甚壮伟。
至是而知彼为不足以当之,将移刻以侈其胜。
绝顶北下有魏林,横带半岩,木气辛烈,可已痁疾,疑即方家所用阿魏者。
林下岩中滴水成坎,大如杯碗,不竭不溢,里人谓之显济,水旱祷焉。
又下为北涧,有巨石二对立涧旁,嶙峋崷崒,古木弥覆,卉蒙络,最为山北奇处。
里人名其左曰「仁」,右曰「义」,岁时奉祠如法。
闻自是东北去,有瀑布出油幢峰下石崖隒下,水泻空中数十丈,势尤奇壮。
东南别谷有石室三,皆可居。
其一尤胜,比两房,中通侧户,旁近水泉,可引以漱濯,然皆未暇往观。
自东嶂南出小岭下数十步,有巨石赑屃,下瞰绝壑,古木丛生,樛枝横出,是为中溪
别径下入村落,其中路及始入南涧西崖小瀑之源,各有石田数亩,村民以远且瘠,弃不耕。
皆以赀获之,岁给守者,以其馀奉增葺费,势若可以无求于外而足者。
盖此山自西北横出,以其脊为崇安建阳南北之境,环数百里之山,未有高焉者也。
此谷自下而上,得五之四,其旷然者可望,其奥然者可居。
昔有王君子思者,弃官栖遁,学练形辟谷之法,数年而去。
今东寮即其居之遗址也。
然地高气寒,又多烈风,飞云所沾,器用衣巾皆湿如沐。
志完神王,气盛而骨强者,不敢久居
其四面而登,皆缘崖壁、援萝葛,崎岖数里,非雅意林泉,不惮劳苦者,则亦不能至也。
自予家西南来,犹八十馀里,以故它人绝不能来,而予亦岁不过一再至。
独友人蔡季通家山北二十馀里,得数往来其间。
自始营葺迄今有成,皆其力也。
然予常自念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粗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
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
顾今诚有所未暇,姑记其山水之胜如此,并为之诗,将使画者图之,时览观焉以自慰也。
山楹所面双峰之下,昔有方士吕翁居之,死而不腐,其地亦孤绝殊胜。
本属山北民家,今亦得之,名曰「休庵」。
盖凡耕且食于吾山者,皆翁之徒也。
往往淳质清净,能劳筋骨以自给,人或犯之不校也。
有少年弃妻子从之,问其所授受,笑不肯言。
然久益坚苦,无怨悔之色。
呜呼!
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湛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
因附记之,且以自警云。
淳熙乙未秋七月既望晦翁书。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八。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五,《黄氏日钞》卷三六,《方舆胜览》卷一一,《翰墨大全》后甲集卷八,嘉靖建阳县志》卷六,嘉靖建宁府志》卷三,《名山胜概记》卷四一,《古今游名山记》卷一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六三、山川典卷一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