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礼太祝九拜辨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八
疏云:「此九拜之中,四种是正拜,五者逐事生名,还依四种正拜而为之也」。
又云:「稽首、顿首、空首,此三者正拜也。
肃拜,妇人之正拜也。
其馀五者附此四种,振动、吉拜、凶拜、褒拜附稽首,奇拜附空首」。
又云:「空首一拜,其馀皆再拜。
肃拜或再,故郤至三肃使者」。
一曰稽首。
注曰:「拜头至地也」。
疏曰,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又引头至地多时也。
稽首,稽留之字也。
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哀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
齐侯稽首,公则拜。
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
襄三年,公如晋,孟献子相。
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君辱稽首,寡君惧矣」。
《郊特牲》曰:「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
是诸侯于天子,大夫于诸侯,皆当稽首。
二曰顿首。
注曰:「拜头叩地也」。
疏曰,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而又引头即举也。
头叩地,谓若以首叩物然。
此平敌自相拜,家臣于大夫及凡自敌者,皆当从顿首之拜也。
《记》疏曰「头叩地,不停留地也」。
又曰「诸侯相拜则然」。
三曰空首。
注曰:「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疏曰,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也。
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君答臣下拜也。
其有敬事,亦稽首。
《洛诰》曰「拜手稽首」是也。
又曰,稽首、顿首、空首,此三者相因而为之。
空首而引头顿地即举,故名顿首
而引头至地,稽留多时,故名稽首
此三者之正拜也。
四曰振动。
注曰:「战栗变动之拜。
书》曰:『王动色变』」。
《记》疏曰:「谓有敬惧,故为振动」。
疏曰,案中候膺云,季秋七月甲子,赤雀衔丹入酆,王再拜稽首受。
案今文《太誓》,得火乌之瑞,使以周公书报于王,王动色变。
虽不见拜文,与文王受赤雀之命同为稽首拜也。
五曰吉拜,六曰凶拜。
注曰:「吉拜,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以下者。
言吉者,此殷之凶拜,周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云。
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疏曰,拜而后稽颡,谓先作顿首,后作稽颡。
稽颡还是顿首,但触地无容,则谓之稽颡。
《记》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
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疏曰,颀是为亲痛深貌,恻隐之至也。
《记》又曰:「晋献公薨,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劝其反国。
重耳稽颡而不拜,哭而起。
穆公曰:『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
疏曰,若为后,则当拜谢其恩。
今不受其劝,故不拜谢。
所以稽颡者,自为父丧哀号也。
凡丧礼,先稽颡而后拜乃成,直稽颡而不拜,故云不成拜也。
今既闻父死,劝其反国之义,哀恸而起,若欲攀辕然,故云则爱父也。
七曰奇拜,八曰褒拜。
注曰:「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
郑大夫云:『奇拜谓一拜,答臣下拜。
褒拜再拜,拜神与尸』。
杜子春书又曰:『奇拜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
疏云:「后郑不从此说」。
九曰肃拜
注曰:「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
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
疏曰:「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
妇人亦以肃拜为正」。
又曰:「《仪礼》宾揖入门,推手曰揖,引手曰揖」。
《记》疏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