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乐记动静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七、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何也」?
曰:「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也。
然人有是性,则即有是形,有是形,则即有是心,而不能无感于物。
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恶于是乎分矣。
性之欲,即所谓情也」。
又曰:「物至而知,知而后好恶形焉,何也」?
曰:「上言性情之别,此指情之动处为言,而性在其中也。
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
好之恶之者,情也。
形焉者,其动也。
所以好恶而有自然之节者,性也」。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何也」?
曰:「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
情之好恶,本有自然之节,惟其不自觉知,无所涵养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则不明于内,外物又从而诱之,此所以流滥放逸而不自知也。
苟能于此觉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则其流也庶乎其可制矣。
不能如是,而惟情是徇,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尚何难之有哉?
此一节正天理人欲之机,间不容息处。
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养自固,而外诱不能夺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何也」?
曰:「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反者言之也。
好恶之节,天之所以与我也,而至于无节;
宰制万物,人之所以为贵也,而反化于物焉。
天理惟恐其存之不至也,而反灭之;
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也,而反穷之,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至是尽矣。
天理秉彝终非可殄灭者,虽化物穷欲至于此极,苟能反躬以求天理之本然者,则初未尝灭也。
但染习之深,难觉而易昧,难反而易流,非厉知耻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则不足以复其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