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大学章句序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二、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古文渊鉴》卷六一、《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八、《南宋文范》卷四八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
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
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
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
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
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
极知僭踰,无所逃罪。
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六。又见《大学章句》卷首,《四书集注》卷首,《古文集成》卷五,《经济文衡》,后集卷二○,《黄氏日钞》卷三五,《四书纂疏》卷首,《四书集编》卷首,《群书考索》前集卷五,《文献通考》卷四○,《大学衍义补》卷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七九、学行典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