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潘子善(问《易传》《近思录》)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一、一三○
《大畜》彖曰:「能止健,大正也」。
传曰:「能止乎健者,非大正则安能」?
据《大畜》天在山中之象,则是能止其健于下也。
今曰止乎健者,不知是止于健,还是止其健耶?
伏乞批诲。
能止健,言以《艮》之止止《乾》之健也。
传意亦是如此,但其文势似倒,他亦多此类也。
《习坎》,八卦中独《坎》加「习」字,说者多矣,未知义果如何?
此等不必深求其说。
《习坎》卦义,传云:「一始于中,有生之最先者也,故为水」。
夫阳气之生必始于下,《复》卦之象是也。
今曰始于中,其义如何?
气自下而上为始,程说别是一义,各有所主,不相妨,然亦不可相杂。
《咸》上六:「咸其辅颊舌」,窃意此爻宜有悔吝,而不言悔吝,何也?
吉凶悔吝系乎邪正,此但见其不足以感人之意耳,未见有失,故不得以悔吝言也。
《遁》九三:「畜臣妾,吉」。
传曰:「系恋之私恩,怀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养臣妾则得其心为吉也」。
小人女子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若专以私恩怀之,未必不有悔吝。
而此爻以为吉,何耶?
此爻不可大事,但可畜臣妾耳。
御下而有以怀之,未为失正,但恐所以怀之者失其正耳。
《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传以「艰」字为遇艰困则失其壮而得柔弱之分,故吉。
窃意不能退遂而无所利,则是已艰困矣,而又曰遇艰,何也?
恐此「艰」字只作艰难其事而不敢求进不已则吉,如《大畜》九三「利艰贞」之「艰」说,如何?
当如《大畜》之例。
《晋序卦》:「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
传曰:「物无壮而终止之理,既壮盛,则必进」。
窃意物进而后至于壮盛,既壮盛则衰退继之矣。
今曰壮盛则必进,此义如何?
物固有壮而后进者,亦有进而后壮者,各随其事而言,难以一说拘也。
且以十二月卦论,《大壮》之为《夬》,《夬》之为《乾》,岂非壮而后进乎?
至《乾》乃极而衰耳。
《晋》传曰:「《晋》之盛而无德者,无用有也」。
然《大有》可谓盛矣,而卦有卦德,不知如何?
元亨利贞本非四德,但为大亨而利于正之占耳。
《乾》卦之彖、传、《文言》乃借为四德,在他卦尤不当以德论也。
《晋》六三:「众允,悔亡」,传曰:「或曰,不由中正而与众同,得为善乎?
曰,众所允者,必至当也」。
窃谓世固有不义而得众,如齐之陈氏,鲁之季氏者矣,顾可以为善乎?
《易》是虚设之辞,不可以实迹论。
若以卦象言之,则顺而丽乎大明,自不应有不善也。
《家人》「有严君焉」,传曰:「家人之道,必有所尊严而君长者,谓父母也」。
如此则严君作两字说。
然自旧诸家只作一字说,未知如何?
所尊严之君长也。
《蹇》九五「大蹇,朋来」,传以其无刚阳之臣,不足以济蹇。
窃谓自古患君之不刚明耳,未有有其君而无其臣者也。
传又以李固、王允、周顗、王导为言,窃意当时正以无刚明之君故耳,设使有之,数子未必能有为也。
更乞指教。
读《易》当看卦画时节,不可以此论。
《夬》象曰:「居德则忌」。
传曰:「则,约也,忌,防也。
谓约立防禁,则无溃散」。
某于此义不能无疑,更乞批报。
未详。
《艮》:「行其庭,不见其人」,传曰:「庭除之间,至近也。
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
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
夫人岂能不交于物而孑然自立于世哉?
意此所谓不交者,谓非己之所当应,则虽在至近而犹不见也。
若非所当应亦感之而动,则非所以为止矣。
未知是否?
熟读《彖传》之词,可见文义。
「艮其背」乃止其所之意,程传恐非本文之旨。
《启蒙》《述旨》篇云:「仰观俯察,始画奇偶。
教之卜筮,以断可否」。
不知伏羲之后,文王、周公之前,未有卦及辞,何以定吉凶?
敢乞批示。
此无可考,但《周礼》三《易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则疑已有辞矣。
义训宜,礼训别,智训知,仁当何训?
窃意仁只是人心一个生理,不知以「生」字训得否?
不必须用一字训,但要晓得大意通透耳。
明道先生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
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
其次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
窃谓切问近思是主于致知,忠信笃敬是主于力行,知与行不可偏废。
而此条之意谓随人资质,各用其力,而其至则一。
如是则亦有行不假于知者,未知如何?
伏乞指教。
切问忠信只是泛引切己底意思,非以为致知力行之分也。
质美者固是知行俱到,其次亦岂有全不知而能行者?
但因持养而所知愈明耳。
「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施与用不知如何分?
恕之所施,施其爱耳,不恕则虽有爱而不能及人也。
「人之为学,忌先立标准,若循循不已,自有所至矣」。
窃意若以圣人为标准,何不可之有?
若无所指拟,茫然而去,将何所归宿哉?
伏乞指教。
忌先立标准,如孟子所谓勿正者。
学者固当以圣人为标准,然岂可日日比并而较量之乎?
观颜子喟然之叹,不于坚高瞻忽处用功,却就博文约礼上进步,则可见矣。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
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
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窃谓知所摄养者则多寿考,肆其嗜欲者则多夭丧,是死生修夭亦可变也。
故程子以火为喻,与此说不合。
如何?
《正蒙》之言恐不能无偏。
横渠云「心要洪放」,又曰「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孙思邈云「胆欲大而心欲小」。
窃谓横渠之说是言心之体,思邈之说是言心之用,未知是否?
心自有合要大处,有合要小处,若只著题目断了,则便无可思量矣。
「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
窃谓门庭岂容各立耶?
有所未解,伏乞指教。
此是说读六经只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工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