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伯礼(洽)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群书考索》别集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七八
参,以三数之也;伍,以五数之也。如云什伍其民,如云或相什伍,非直为三与五而已也。盖纪数之法,以三数之则遇五而齐,以五数之则遇三而会。故荀子曰:「窥敌制变,欲伍以参」。注引韩子曰:「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而《汉书》《赵广汉传》亦云:「参伍其贾,以类相准」,皆其义也。《易》所谓参伍以变者,盖言或以三数而变之,或以五数而变之,前后多寡,更相反覆,以不齐而要其齐。如《河图》、《洛书》大衍之数,伏羲、文王之卦,历家之日月五星,章蔀纪元,是皆各为一法,不相依附,而不害其相通者也。「综」字之义,沙随得之。然错、综自是两事,错者,杂而互之也。综者,条而理之也。参伍错综,又各自是一事。参伍所以通之,其治之也简而疏;错综所以极之,其治之也繁而密。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者,伏羲画卦之法也。《说卦》「天地定位」至「坤以藏之」以前,伏羲所画八卦之位也。「帝出乎震」以下,文王即伏羲已成之卦而推其义类之词也。如卦变图刚来柔进之类,亦是就卦已成后用意推说,以此为自彼卦而来耳,非真先有彼卦而后方有此卦也。古注说《贲》卦自《泰》卦而来,先儒非之,以为《乾》、《坤》合而为《泰》,岂有《泰》复变为《贲》之理?殊不知若论伏羲画卦,则六十四卦一时俱了,虽《乾》、《坤》亦无能生诸卦之理。若如文王、孔子之说,则纵横曲直,反覆相生,无所不可。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
《易》中先儒旧法皆不可废,但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未及致思耳。卦变独于《彖传》之词有用,然旧图亦未备。顷尝修定,今写去,可就空处填画卦爻,而以《彖传》考之,则卦所从来皆可见矣。然其间亦有一卦从数卦而来者,须细考之,可以见《易》中象数无所不通,不当如今人之拘滞也。
(右:●扐●挂 左:● ●)今于图中如此添修,当已明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