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胡季随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三、《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八、《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二
所喻两条,前书奉报已极详悉。
若能平心定气,熟复再三,必自晓然。
今乃复有来书之喻,其言欲以洒落为始学之事而可以力致,皆不过如前书之说。
至引延平先生之言,则又析为两段,而谓前段可以著力,令其如此,则似全不曾看其所言之文理,所谓「反覆推究,待其融释」者,「待」字之意是如何,而自以己意横为之说也。
大率讲论文字须且屏去私心,然后可以详考文义,以求其理之所在。
若不如此,而只欲以言语取胜,则虽累千万言,终身竞辨,亦无由有归著矣。
是乃徒为多事而重得罪于圣人,何名为讲学哉?
不敢复为论说,以增前言之赘。
但愿且取前书子细反复,其间所云「才有令之之心,即便终身不能得洒落」者,此尤切至之论。
盖才有此意,便不自然,其自谓洒落者,乃是疏略放肆之异名耳。
叠此两三重病痛,如何能到真实洒落地位耶?
古语云:「反者道之动,谦者德之柄,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愿察此语,不要思想准拟融释洒落底功效,判著且做三五年辛苦不快活底功夫,久远须自有得力处。
所谓先难而后获也。
「洒落」两字,本是黄太史语,后来延平先生拈出,亦是且要学者识个深造自得底气象,以自考其所得之浅深。
不谓不一再传,而其弊乃至于此。
此古之圣贤所以只教人于下学处用力,于此等则未之尝言也(颜、曾以上都无此等语,子思孟子以下乃颇有之,亦有所不得已也。)
《乐记》、《知言》之辨,前书亦已尽之。
细看来书,似已无可得说,但未肯放下此一团私意耳。
如此则更说甚讲学?
不如同流合污,著衣吃饭,无所用心之省事也。
其馀诸说未暇悉报,愿且于此两段反复,自见得从前错处,然后徐而议之,则彼亦无难语者。
幸早报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