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石子重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二、《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一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为仁自孝弟始也。仁道之大而自孝弟始者,以其即爱亲从兄之心习而察则仁矣。然而不敢说必无犯上作乱,故曰「鲜」。其或有之,以其习而不察。故有子之言以人人有是心,是以为仁,患在不察故尔。《表记》曰:「事君处其位不履其事则乱也」。谓违君命为乱,此所谓犯上者。犯颜作乱者,违命也。
孝弟顺德,犯上作乱逆德,论孝弟却说犯上作乱底事,只为是它唤做孝弟,恰似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一般,君子则不然。先理会个根本,根本既立,道自此生,曷惟其已?许顺之云,其为人也孝弟,犹是泛而论之。如君子之道,夫妇之愚不肖可与知,可能行,非不孝弟也,惟知务之不如君子也。然孝弟顺德,终是不善之心鲜矣。
此二说大抵求之过矣。鲜只是少,圣贤之言大概宽裕,不似今人蹙迫,便说杀了。此章且看伊川说,深有意味。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伊川解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恕也」。又语录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正解此两句。又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恕也,近于仁矣,然未至于仁也。以有『欲』字耳」。前以为仁,后以为恕而未仁,二义不同。若以有「欲」字便以为未仁,则「我欲仁,斯仁至矣」亦有「欲」字,不知如何?
二先生说经如此不同处亦多,或是时有先后,或是差舛,当以义理隐度而取舍之。如此说则当以解为正。盖其义理最长,而亦先生晚年所自著,尤可信也。「欲仁」之「欲」与「欲无加诸我」之「欲」文意不同,不可以相比。更推详之。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明道曰:「动容貌周旋中礼,暴慢斯远;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此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皆不著力,是成德之事;斯远暴慢、斯近信、远鄙倍,犹云便远暴慢,便近信,便远鄙倍,自然如此也。伊川曰:「辞气之出,不使至于鄙倍,却是就『远』字上用工」。上蔡云:「动也,正也,出也,君子自牧处」。又曰「紧要在上三字」,说不同,如何?
熹详此意,当以明道之说为正,上蔡之说尤有病。
《克斋记》说天下归仁处,先本云:「天下之人亦将无不以仁归之」,后本云:「视天下无一物不在吾生物气象之中」,先后意甚异。毕竟天下归仁当如何说?
初意伊川说,后觉未稳;改之如此,乃吕博士说。恐当以后说为正。盖所谓伊川说,亦止见于《外书》杂说中,容或未必然也。
《克斋记》不取知觉言仁之说,似以爱之说为主。近子细玩味,似若知觉亦不可去。盖不知觉则亦必不爱,惟知觉故能爱。知觉与爱,并行而不相悖,恐亦无害于言仁,但不可专以知觉为仁耳。医者以四支顽痹为不仁,顽痹则不知痛痒,又安能爱?更乞开发。
此义近与湖南诸公论之甚详,今略录一二上呈,亦可见大意矣。
按:一答胡广仲书仁之说,一答张敬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