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平甫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七七
夫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先儒以为心平气和则能言。《易·系辞》曰「易其心然后语」,谓平易其心而后语也。明道先生曰:「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拂」。告子云:「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孟子以为不可(此凡言与人交际之道。)。《记》曰:「子事父母,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此事亲事长之道也。)」。适以此意奉闻大略,然此等事更留意体察,勤加镌治为妙。此别须有旬月之期,怀不能已,聊复言之。他日相见,只此可验进学工夫,更不须问疑难也。在彼凡事存此意,善处为佳。途中望宽怀自爱。
孟子之意以言有不顺、理不自得处即是心有不顺、理不自得处,故不得于言,须求之于心,就心上理会也。心气和则言顺理矣。然亦须就言上做工夫始得。伊川曰「发禁躁妄,内斯静专」是也。内外表里照管无少空阙,始得相应。试如此用工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