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子美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六、《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五、《太极发明》卷一、《记纂渊海》卷一、《永乐大典》卷八二六八、《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六四
伏承示谕《太极》、《西铭》之失,备悉指意。然二书之说,从前不敢轻议,非是从人脚根,依他门户,却是反覆看来,道理实是如此,别未有开口处,所以信之不疑。而妄以己见辄为之说,正恐未能尽发其奥而反以累之,岂敢自谓有扶掖之功哉?今详来教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细论,只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而向下所说许多道理条贯脉络井井不乱,只今便在目前,而亘古亘今,攧扑不破。只恐自家见得未曾如此分明直截,则其所可疑者,乃在此而不在彼也。至于《西铭》之说,犹更分明。今亦且以首句论之。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万物既同一父母,则吾体之所以为体者,岂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为性者,岂非天地之帅哉?古之君子惟其见得道理真实如此,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推其所为,以至于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而非意之也。今若必谓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与乾坤都无干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铭》者,但取其姑为宏阔广大之言以形容仁体而破有我之私而已,则是所谓仁体者全是虚名,初无实体,而小己之私却是实理,合有分别;圣贤于此却初不见义理,只见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语,以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则其立言之失,「胶固」二字岂足以尽之?而又何足以破人之梏于一己之私哉?大抵古之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人明得此理。此理既明,则不务立论而所言无非义理之言,不务正行而所行无非义理之实,无有初无此理,而姑为此言以救时俗之弊者。不知子静相会,曾以此话子细商量否?近见其所论王通续经之说,似亦未免此病也。此间近日绝难得江西便,草草布此,却托子静转致。但以来书半年方达推之,未知何时可到耳。如有未当,切幸痛与指摘,剖析见教。理到之言,不得不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