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敬夫1166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八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二、《源流至论》别集卷一、《张宣公年谱》卷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诲谕曲折数条,始皆不能无疑,既而思之,则或疑或信而不能相通。
近深思之,乃知只是一处不透,所以触处窒碍。
虽或考索彊通,终是不该贯。
偶却见得所以然者,辄具陈之,以卜是否。
大抵日前所见累书所陈者,只是儱侗地见得个「大本达道」底影象,便执认以为是了,却于「致中和」一句全不曾入思议,所以累蒙教告以求仁之为急,而自觉殊无立脚下功夫处。
盖只见得个直截根源倾湫倒海底气象,日间但觉为大化所驱,如在洪涛巨浪之中,不容少顷停泊,盖其所见一向如是,以故应事接物处但觉粗厉勇果增倍于前,而宽裕雍容之气略无毫发。
虽窃病之,而不知其所自来也。
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一家自有一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
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乃在于此。
而前此方往方来之说,正是手忙足乱,无著身处。
道迩求远,乃至于是,亦可笑矣。
《正蒙》可疑处,以熹观之,亦只是一病。
如定性则欲其不累于外物,论至静则以识知为客感,语圣人则以为因问而后有知,是皆一病而已。
「复见天地心」之说,熹则以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虽气有阖辟,物有盈虚,而天地之心则亘古亘今未始有毫釐之间断也。
故阳极于外而复生于内,圣人以为于此可以见天地之心焉。
盖其复者气也,其所以复者,则有自来矣。
向非天地之心生生不息,则阳之极也一绝而不复续矣,尚何以复生于内而为阖辟之无穷乎?
此则所论动之端者,乃一阳之所以动,非徒指夫一阳之已动者而为言也。
夜气固未可谓之天地心,然正是气之复处,苟求其故,则亦可以见天地之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