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敬夫集大成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八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八九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合也,言合众理而大备于身也。或曰集谓合乐,成谓乐之一变,此即以乐譬之也。),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以乐明之也。金声之变无穷,玉声首尾如一。振之者,振而节之,犹今乐之有拍也。凡作乐者,始以金奏而后以玉振之,犹圣人之合众理而备于身也。条理,众理之脉络也。始穷其然而缕析毫分者,智也;终备于身而浑然一贯者,圣也。二者惟孔子全之,三子则始不尽而终不备也。汉儿宽论封禅亦云「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意亦如此,疑此古乐家语也。)。知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此复以射明之也。射之所以中者,巧也。其所以至者,力也。中虽在至之后,然其必中之巧,则在未发之前也。孔子巧力兼全,至而且中,三子力而不巧,各至其至而不能中也。若颜子,则巧足以中,特力未充而死耳。)。
承示及集大成说,发明详备,此说大意不过如此。今所欲论者,正在言语气象微细曲折之间。然则来说似颇伤冗,费脚手,无馀味矣。「金玉」二字,正是譬喻亲切有功处,今却不曾说及,只做「始终」字看了。如此则《孟子》此一节譬喻全是剩语矣。旧见学者所传在临安时说此一段,却似简当,然亦不能尽记。熹旧所解又偶为人借去,不及参考得失。然记得亦似太多,今略说如前,窃谓似此已是不精约,使人无可玩味了。若更著外来意思言语,即愈支离矣。不审高明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