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敬夫1170年4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八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一、《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三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寒泉精舍
《中庸》谨独处诚觉未甚显焕,然著尽气力,只说得如此。
近欲只改末后一句云:「所谓独者,合二者而言之,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
比旧似已稍胜,然终亦未为分明也。
更乞以尊意为下数语,如何?
以敬为主,则内外肃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
不知以敬为主而欲存心,则不免将一个心把捉一个心,外面未有一事时,里面已是三头两绪,不胜其扰扰矣。
就使实能把捉得住,只此已是大病,况未必真能把捉得住乎?
儒释之异,亦只于此便分了。
如云常见此心光烁烁地,便是有两个主宰了。
不知光者是真心乎?
见者是真心乎?
来谕剖析虽极精微,却似未及此意。
愚虑及此,不审是否,如何?
「何有于我哉」,古注云:「人无是行于我,独我有之」。
按此语是孔子自言「此三事何人能有如我者哉」?
孔子之意,盖欲勉人以学也。
伊川先生似亦是如此说。
「默识而无厌倦,何有于我哉?
勉人学当如是也」,所以发明夫子之意。
而尹和靖云「孰能如孔子者哉?
是以勉学者云耳」,又所以发明伊川之意。
盖此两项七事,乃人之当然,而示之以近者,故圣人以此自居而不以为嫌。
如云「不如之好学」之意,语虽若少扬,而意实已深自抑矣。
吕氏之说,句中添字太多,恐非本意。
如「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两句文义亦自难说。
近看似此等处极多,日前都草草悬空说过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