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进德劄子1194年闰10月4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三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四、《经济文衡》续集卷一、《历代名臣奏议》卷八、《朱子奏议》卷四、《考亭志》日抄、《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三二、《南宋文范》卷一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窃闻周武王之言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
元后作民父母」。
孟子又曰:「尧舜性之,汤武反之」。
盖尝因此二说而深思之。
天地之大,无不生育,固为万物之父母矣。
人于其间又独得其气之正而能保其性之全,故为万物之灵。
若元后者,则于人类之中又独得其正气之盛而能保其全性之尤者,是以能极天下之聪明而出乎人类之上,以覆冒而子蓄之。
是则所谓作民父母者也。
然以自古圣贤观之,惟帝尧、大舜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为能履此位、当此责而无愧。
成汤、武王,则其聪明之质固已不能如尧舜之全矣,惟其能学而知,能利而行,能择善而固执,能克己而复礼,是以有以复其德性聪明之全体,而卒亦造夫尧舜之域,以为亿兆之父母。
盖其生质虽若不及,而其反之之至则未尝不同。
孔子所谓及其成功一也,正此之谓也。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之质性之于天,固非常情所能窥度。
然而生长深宫,春秋方富,臣恐稼穑艰难,容有未尽知;
人之情伪,容有未尽察;
国家宪度,容有未尽习。
至于学道脩身、立志揆事之本,制世御俗、发号施令之要,亦容有未能无待于讲而后明者。
故窃以为陛下诚能于此深留圣意,日用之间,语默动静必求放心,以为之本,而于玩经观史、亲近儒学已用力处益用力焉,数召大臣切劘治道,俾陈今日要急之务,略如仁祖天章阁故事,至于群臣进对,亦赐温颜,反复询访,以求政事之得失,民情之休戚,而又因以察其人材之邪正短长,庶于天下之事各得其理。
经历详尽,浃洽贯通,聪明日开,志气日彊,德声日闻,治效日著,四海之内瞻仰畏爱,如亲父母,则是反之之至,而尧、舜、汤、武之盛不过如此。
不宜妄自菲薄,因循苟且,而不复以古之贤圣自期也。
臣本迂儒,加以老病,自知无用,分甘穷寂。
今者徒以趣召之峻,冒昧而来,耳目箸骸,皆难勉彊。
然而未敢遽以告归为请者,诚感眷遇之厚,犹欲少忍须臾,以俟陛下圣志之立,圣学之成,决知异日奸言邪说不能侵乱,果如前所期者,然后乞身以去,则为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而臣主俱荣矣。
顾以此事在臣但能言之,而其用力则在陛下。
万一暮景迫人,不容宿留,则抱此耿耿,私恨无穷。
伏望圣慈怜臣此志,察臣此言,策厉身心,勉进德业,使臣蚤得遂其所愿,则虽夕死,瞑目无憾矣。
冒渎宸听,臣无任悃款激切之至。
取进止。
〔贴黄〕臣闻《中庸》有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彊」。
而元祐馆职吕大临为之说曰:「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
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彊。
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彊而已矣。
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也。
昏明彊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也。
诚之者,所以反其而变其异也。
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
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以求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臣少时读书,偶于此语深有省焉,奋厉感慨,不能自已。
自此为学,方有寸进。
食芹而美,敢以为献,伏乞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