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问左氏传所载知人祸福事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四、《诚斋策问》卷下
晋范宁以《春秋》名家,尝言《左氏》富而艳,其失也诬。
迄今学者顺风而呼,万口一舌,亦莫不信以为诬。
以愚观之,《左氏》岂好诬哉,直后世读其书者自诬之耳。
奚以明之?
《左氏》之书后世所以称其诬者,大概有三:传之所载怪异之事、卜筮之事,与夫当时贤人君子评议人物之事,其言太迂,而近人情者少。
故尝考之,石言于晋,神降于莘,豕至于人立而啼,台骀至于出而祟,人相惊,以为伯有,楚人相惧,以为灵王出。
厉公之入,蛇斗于门;
子文之生,虎乳于野。
其为怪异尤甚,此学者所以骇其事也。
筮短龟长,卜人骊姬之不可立;
龟象筮数,韩简知败德之不可数。
穆姜之筮而薨于东宫文子之兆而得于南蒯
晋使之败,文公之胜,毕万之后必大,陈仲之世必蕃,无一不系于卜筮,此学者所以沮其说也。
至于观人之际,往往即其辞色之微、动作之渐,而必逆其是非成败于终身。
载事之迂,大率如此,然则无怪乎范宁之诬之也。
以迹论之,虽若汗漫面无归,缪愆而无当,惟概之以理,则有实然而不可易者。
夫巨迹、燕卵,鸟覆、牛字,固详陈于前矣,奚独《左氏》之怪异为不然乎?
谋及卜筮,爰契我龟,固具述于前矣,奚独《左氏》之卜筮为不然乎?
借是二者以證《左氏》之说,可无辩而明矣,请因师问而发之。
天之高也,占之以人,则天可得而知;
星辰之远也,步之以数,则星辰无得而遁。
日之短长决于一线之增,气之缪斁视于一牛之喘。
夫以阴阳造化,犹可因微以验其明,由小以推其大,而况人之一身,首足具方圆之象,呼吸侔寒暑之宜,而动作威仪又与一气运用于天地之间,茍即是而观之,亦奚有失人之患哉?
莫敖之举趾,而斗伯比知其心不固;
赵孟之语偷,而穆叔知其不能久。
郑公之视流而行速,单子之视迫而言徐,则天夺其魄矣。
正伯知其将亡,叔向谓其必丧,不亦宜乎?
不失旧而骤称其伐者,其言为谁,得此或昌或亡,韩子、郤子所以分也。
汰虐已甚,与享而堕者,其心已先亡,此栾黡所以不免,蔡侯之所以祸也。
以至越椒生而若敖不祀,伯石生而羊舌氏不存者,得非蜂目豺声之人乎?
七子赋诗而声音各殊,二君执玉而丧亡各异者,得非由中及外而可判乎?
夫人之深情厚貌,疑若难知,而数子得于一见之顷,真伪祸福,不逃所料,信乎知人之术固自有其要也。
曾子曰:「正颜色,斯远暴慢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人焉廋哉」?
然则言辞动作岂不足以动人耶?
《左氏》所载知人之事,盖诚有契乎此也。
议者乃曰,知人则哲,帝尧犹以为难,言貌取人,孔子犹有所失。
知人之难若此,而数子独得以易之,是又不然。
之所难于知人者,诚以为难也,盖欲其谨也;
孔子之所以取人者,诚有所失也,盖贻后世之戒也。
不然,尧、孔之圣,曾数子之不若耶?
为是说者,殆未足以致疑于《左氏》也。
虽然,迹之似诬者固不足信,而理之实诬者不可不辩。
汉之翼奉陈封事于宣帝之朝,首言治道之要,务在知辩邪正,知辩之术在于执十二律、六情。
如北方之情好,而甲子主之;
东方之情怒,而亥卯主之。
其言诡谲不经,殆类淫巫瞽叟之论,而奉乃自以为自然之道,万不失一。
呜呼,天下安有是理哉!
读史者乐道而喜攻之,良以其诬人已甚。
范宁所谓《左氏》失之诬者,愚驾其言于翼奉,庶乎公论为有所归,抑亦可以应孰事所以下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