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雁荡山本觉院殿记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五、《梅溪先生后集》卷二六、《广雁荡山志》卷二
僧景暹来自雁荡,袖前传法能仁宣公、今传法灵岩行公书,求余文记本觉院殿。
余延之坐,饭之,赠以诗,辞不能记。
暹曰:「宣公年踰九十,有名行,缁林推重为老禅,今退居是山,足以重吾徒。
行公蜀人,传心印于名师,与贤士大夫游,且能诗,尝受知于君。
某以二禅师之命故来,愿勿辞」。
余善其言,遂诺之。
院旧名延唐,而不知其开山之始。
尝废于会昌至乾宁二年复兴,增额曰乾宁延唐
我宋有天下元年,改赐今名。
院在雁山之东隅,位以甲乙,祥符天禧间,僧友忠南游五羊,得天竺国贝叶梵书以归,至今犹存。
释家旧殿建于元丰初,岁久垂坏。
日者以山门不振,咎其基之不吉,暹出愿力,募财鸠工垂二十年,以绍兴戊寅秋九月易地而迁之,栋宇鼎新,金碧照辉,用力孔艰,迄乃有成,可嘉也已。
词曰:
雁荡之阳,延唐道场,毁于会昌
起废乾宁,我龙兴本觉是名。
先民不作,金仙斯,以后觉。
山中老禅,出世应缘,亦觉之先。
咨尔释子,潜心宗旨,不觉不已。
忠得贝书,暹兴殿庐,亦觉之徒。
殿庐既周,勿怠薰修,同国戚休。
唐祚既迁,我宋是延,亿万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