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问 其二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一、《梅溪先生文集》卷一四
问:信圣人之为圣人,不若知圣人之为圣人。
学者皆谓夫子大圣人也,是特因前人之言而信之尔,实不知夫子之所以圣也。
读其书,考其言,观其行事,合于吾心者信之,不合于吾心者疑之。
合于吾心而信之,知圣人矣;
因其疑而求之,遂得其为人,是亦知圣人也。
苟徒信其为圣,而不敢诘其疑,谓之知圣人可乎,谓之善学可乎?
夫子之始末,莫详于《世家》,抑尝读之矣,而未免乎疑,庸可以不辩?
子尝适周矣,及其归也,老子以言送之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
老子之言似不徒发,必有以箴夫子之失。
使夫子果有此失,岂足为圣人乎?
此不免乎疑也。
子尝用于鲁矣,欲堕三都以张公室,堕费而费人畔,堕成而成不受堕。
孰谓真儒之谋谟措虑,乃若是之疏乎?
此不免乎疑也。
及季孙受女乐而怠于政,子路劝夫子可以行矣,夫子犹待乎膰肉之至,鲁不致膰,夫子遂行。
受女乐而不朝,罪之大者也,膰肉不至,过之小者也。
忍其大而不忍其小,真儒之去就,果如是乎?
此又不免乎疑也。
卫灵公问陈,夫子答以俎豆,及罹蒲人之难,乃劝灵公伐蒲。
夫子岂致私憾于蒲而忘俎豆之言邪,岂不害夫子之仁心耶?
此又不得不疑也。
夫子万世之所取法者也,苟信其可疑之迹而施诸行事,不免乎惑矣。
诸君皆学孔子者也,岂徒信之云乎,愿质其疑,而究其用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