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曾吉甫 其一 宋 · 胡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四、《五峰集》卷二
方今圣学衰微,士风卑陋,可与共为仁者极少。
自非得真积力久、名世大贤作而振之,则人道何由而立?
然游河南之门,得其指归者,
落殆尽。
今之存者,虽未获亲炙,叩其所安,然言论风旨传闻于人者,亦似规矩宽纵,不加严谨。
审如是,则后学将安所止也?
只如王学士说佛氏:「实见道体,差了途辙,故不可与入之道」。
大意虽是,而言语则有病矣。
何以言之?
某窃观子夏所谓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伊川曰:「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只是一贯,不可谓上面一节事无形无影,却待人去安排,教入途辙也」。
既云「途辙」,则只是一个途辙。
若佛氏实见道体,则途辙何缘有差?
伊川谓佛氏略见道体。
今王氏乃改「略」为「实」,既以为「实见」,又言「差了途辙」,岂不迷乱学者哉?
伏读来教,谓佛氏所以「差了途辙」者,盖由见处偏而不该耳。
见处偏,践履处皆偏。
大抵入道自有圣人所指大路,吾辈但当笃信力行,其他异同一笔勾断。
窃仰所见分明亲切,足为后学津梁,正先人平日期望之意也。
然吾丈又一书,既言「自可欲之善至于圣神,若大路然,何疑何殆」,却又言「至于未发时一段,须力行以造极,自然明见」。
窃疑前后似相牴牾,不知精意何如,伏幸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