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讲义 其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九
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
曰:其义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盖学而不至于圣,皆未足以尽学也。
孔子方其十五而志于学,则大圣之事业固已有潜诸其心者矣。
夫人患不学,学患无志,能志于学,则无所不至矣。
惟学可以尽圣人之能事,惟志可以成学者之极功,故仲尼有「为山」之譬,扬子有「学海」之喻,皆言其有志与否耳。
苟有志于学矣,则每进愈上,至于从心。
其始也如木之有本,虽未极乎高大,而根茎节叶毕具于中;
如水之有源,虽未至于洪深,而纵横曲折,终至于海。
孔子所谓志于道者,盖此道也。
三十而立」,则是非毁誉莫能摇其守,所谓立于礼也。
「四十而不惑」,则死生祸福莫能动其心,所谓知者不惑也。
其守不摇,其心不动,则一性湛然,知吾所受于天者矣,故「五十知天命」,所谓穷理尽性,至于命也。
「六十而耳顺」,则凡耳之所闻无非道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则凡心之念念无非道也。
进道之序,必每限之以十年者,虽举其大数,盖亦所谓真积力久者也。
然原其所自,皆本于志学而已。
夫所谓「生而知之」者,谓其乐之之诚出于自然耳,非于天下之事物不学而皆知之也。
孔子以成童之年而能志于学,终趋至圣人之域,则其乐之之诚可知,此所以为生而知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