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参政1131年8月 宋 · 朱松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六、《韦斋集》卷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龟灵寺
某闻古之君子将售其所长以求合于时者,造作言词,以要当世,其说曰:「王公大人必借誉于贫贱之士以成其名,贫贱之士必借势于王公大人以发其身」。
眉阳苏子立论以矫之曰:「此韩子之夸词也。
汉高不喜儒,不害为明主,卫、霍未尝荐士,不害为名公卿。
今吾自以为王公大人不可以一日而无吾也,彼将退而考其实,则亦无乃未至于斯欤」。
嗟夫!
世之君子各建一偏之言,后学风靡而不复考评至当之归,贵贱之势,日以乖睽固拒而不复合。
天下国家之治,终有愧于古者,有由也夫!
某尝为之说曰,士无所求于王公大人。
士而有求于王公大人者,天下之贱丈夫,而非吾所谓士。
王公大人虽无所待于天下之士,而其势乃当汲汲以求天下之士。
夫士方隐约于乡党,身修于家而国人化之。
上稽先王,下论历世,卷之足以善一身,舒之足以善天下。
世虽不吾以,而环堵箪瓢之适,虽南面王乐何以加之?
子思孟轲之徒,至使君拥笈操币、因执事以求见而不可得,何至仆邀以借区区之势为哉!
下至衰世,士不复讲明道义之要,而惟势利之徇,乃无以异于贾侩之交手为市。
隐之以三代之法,是谓失职之民,而何足谓之士?
至于先达之君子,自外为一郡,等而上之,至于为天子之宰,位愈隆则责愈重,责愈重则求助益广。
盖挟一夫之智力以御无穷之变而求善其后,虽圣智不能。
是以物色询访,唯恐一士之不吾与,网罗披剔,置之胸中,而天下之事无足办者。
秦穆公曰:「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
孔子删《书》以为法于后世,而不遗区区之秦,良以是哉。
夫以士之无求而必责先达之君子以有求于士,其说疑若相悖而不相为用。
然是说之行也,使天下有乐道忘势之士,然后能助其上以有为;
上有好善尊德之诚心,然后能御天下之智力以立事,天下国家其庶几乎。
江南鄙夫也,家无伏腊之给,而有俯仰之养。
食初命之禄十有五年,而无尺寸之进,流俗驰骛之士相与比而姗笑之。
诚自度其疵贱之资无所用于世,未尝敢有意于当世之君子。
屏居读书,于圣贤之事业粗见首尾。
虽未敢自谓有所乐乎此,盖亦庶几于不苟然者。
窃闻顷者当路之君子厌薄士类,以事之纷,多进大猾,有叔孙先生之遗风,其急功利、尚拳勇,又与、苏、史无以异。
听于下风,不胜区区畎亩之忧。
恭惟参政大资当四海文物之富,以德业之盛,躐天下之俊乂,周旋两禁,多士风靡。
艰难之初,进陪国论,勋在鼎彝,文在典册。
才高天下而礼益恭,望临一世而志益谦,负至足之势而无矜伐广大之色。
海内之士景仰归依,奔走诵说惟恐居后。
岂非以能容彦圣有技之士,使子孙黎民有保焉者望于明公乎?
今方食侍祠之禄,逍遥泉山之下,虽碌碌一介,亦躬与之为礼。
而某适有冗贱之役,寄食于海上,获与诸生抠衣宾客之末。
傥收而教之,使得游道德之场以增益其所未至,亦云幸矣。
意者明公大忠壮烈,当复进为于世,岂能忘情于天下之士?
顾愚不肖,何足以与于此?
抑闻之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思得狂狷之士。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夫狂狷圣人之所不废,明公亦有意乎?
干冒皇恐,某顿首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