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和议利害劄子绍兴九年正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五、《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五、《张魏公行状》下、《宋元通鉴》卷七二、康熙《绵竹县志》卷三、《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五
臣于正月十五日恭睹大霈之颁,再三熟读,通夕不寐。
翌日,作书呈参知政事孙近,大槩以虏若尚强,和安可信,其势遂衰,和为可惜。
窃料圣心高明,姑且为此,内以激将士之愤,外以观敌国之情。
不然,事日委靡,何以立国?
燕云之举,其鉴不远,他日之悔,复何可追?
臣愚区区过计,窃以谓虏自宣、政以来,挟诈反覆,倾我国家,盖非可结以恩信,待以仁义者。
今日事之虚实,姑置未论。
借令虏中有故,上下分离,天属尽归,河南遂复,我必德其厚赐,谨守信誓。
数年之后,人情益解,士气渐销,彼或内变既平,指瑕造隙,肆无厌之欲,发难从之请,其将何词以对?
顾事理之可忧,又有甚于此者。
陛下焦心劳虑,积意兵政,精神感格,将士渐孚,一旦北面事虏,听其号令,游谈之士取功于一时,勋绩之臣置身于无用,比肩宥密,接武求盟,小大将帅,孰不解体?
陛下且欲经理河南而有之,臣知其无与赴功而共守者矣。
矧夫虏计莫测,自古所传。
异时策马渡河,风尘毕起,仓卒之间,孰肯赴敌?
盖自尧舜以来,人主奄有天下,非兵无以立国,非武无以定乱。
国立而势起,乱定而治生,然后干戈可戢,道德可行。
未闻委质夷狄,可以削平祸难。
远而石晋而叛豫,著人耳目,历历可想。
夫中原之地,未易轻守也。
譬诸人身至虚,风邪乘之,手足偏废,不能运动,必其精于自养,元气日强,气之所到,肢体乃举,藉外物以扶持,难乎其经久而及远矣。
鲁仲连不欲尊秦为帝,且曰:「秦无已而帝,则将变易诸侯之大臣,彼且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盖小之事大,不幸而交于虎狼无道之国,彼力屈则姑且矜容,力强则肆为吞并。
春秋之时,楚怀王入觐于秦,一往不返,逮今千载之下,为之痛心,由辨之不早也。
汉高祖起兵之四年,侯生侍太公、吕后以归,军皆称万岁。
已而羽解而东归,汉王引兵西归,张良陈平谏曰:「今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兵罢食尽,此天亡之时。
不因其机而取之,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王从之
古人争天下,必审夫机会。
时不再来,追咎莫及。
高祖知羽之寡恩少义,其和不可恃也,又知夫从我将士日夜望尺寸功,求其显著,人心之不可沮也。
故虽再败固陵,甘心不悔。
兹二事者,足以为今之戒矣。
臣日夜思念,此国之大事也,陛下独不与二三将帅熟谋之,而从约之遽,肆赦之速,用世儒之常说,答猾虏之诡秘,措置失叙,思之寒心。
臣不自量,为陛下再计。
嗣今以往,使其迁延生事,姑缓一时,谢绝使人可也。
明告以利害,详喻以曲直可也。
万有一如太公、吕后之归,便当博询诸帅,奖砺将士,外存和议之名,内图恢复之实。
逼之以大势,使其人心终至于乖离;
示之以威武,使其内衅不能以遽息。
始臣而终服之,如唐太宗之所以待颉利者,庶乎国家可立焉。
臣罪戾之馀,一意养亲,深不欲论天下事。
顾惟利害至大至重,不忍缄默,以负陛下之知。
罪之听之,惟陛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