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南禅寺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邑出郭二里有南山,山有院,旧号「南禅」,本朝治平年中赐额「定明院」。
有岩面江,古来有石镌大像自顶至鼻,不知何代开凿,俗呼为大佛。
又有池,靖康丙午,池内忽生瑞莲。
是岁有道者王了知自潼川中江来化邑人,命工展开像身,与顶相称,身高八丈,耳目鼻口手足花座悉皆称。
明年丁未,大水流巨木至岩下,遂得以为大殿、定虚处杰阁。
阁才建一层,了知于乙卯年倏尔去世,寺僧德修继之,并依德修舍缘道者智用,协力增建佛阁,通为五层,尽用琉璃以覆护百尺像。
辛未,复入细磨砻佛像,宛如塑出。
主僧德修绍兴壬申仲春远来泸南,告予佛已就,惟缺严饰,化予妆銮。
予遂舍俸,以金彩妆饰成佛,如金山据于琉璃阁,金碧争光,晃耀天际,遐迩具瞻,咸叹希有。
复求记其始末,予曰:我蜀嘉阳名闻于天下,此像亦其次矣,舍此则无有也。
而此像之设,倚山面江,在市之南,据路之旁,实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
未开之前有瑞莲以启瑞,既凿之后流大木而建阁,颇灵应,正遐迩祈求之所。
于是居者求福,行者求安,耕者求丰,蚕者求熟,无官求官,无子求子,病者祈愈,产者免难,旱者祷雨,涝者祈晴,无不如意。
况复使人人睹像生善,一瞻一礼,从此进修,如《法华经》所谓「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
古人于此镌像,岂徒然哉!
后人复成其志,令瞻睹而发一善心者,究竟成菩提而后已,利益安有既也!
予既为记创造之岁月,复系之以赞云:
路傍石佛几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
往来无不获瞻睹,合十指掌敬慈颜。
睹相生起一善心,从此进修超人间。
佛与众生同一性,众生学佛初不难。
今因见佛便学佛,一念休歇即涅槃。
古人造此岂无意,后人继成古人志。
要使遐迩觐见人,悉皆成佛志乃遂。
是像利益畴可量,书尽海墨莫能记。
我赞大佛一度兮,愿扬此像同无际。
按:光绪遂宁县志》卷四,光绪五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