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贵和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九、《梁溪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或问大臣何所贵?
曰:贵和。
曰:何如其贵和也?
曰:可否相济之谓和。
犹之和羹盐梅之味相反,而其和可于口;
犹之和乐,琴瑟之声相杂,而其和适于耳。
若盐梅之专一,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左右人主而法度号令之所由出者也。
非可否相济而为和,则挟私以害公,固位以争宠。
建一政事,不议是非,肆言以诋之;
用一人材,不察贤否,极力以排之。
遂使法度昔是而今非,号令朝出而夕改,纲纪日坏,而天下纷然莫知所适从者,大臣不和之所致也。
或者曰:大臣异论如此,岂非可否相济,适所以为和乎?
曰:非是之谓也。
夫和者有异而无乖,异而至于乖,则非所以为和矣。
所贵于可否相济者,谓其相济于未然之前,非以相反而乃以相成也。
如未然之前,初不可否,而既然之后,退有后言,非以相成,而乃以相反,则所谓不和,孰甚于此!
或者曰:敢问大臣不和,则纲纪日坏,而天下莫知所适从者,何也?
曰:纲纪者,天下之本也;
朝廷者,纲纪之本也。
大臣和则朝廷尊,朝廷尊则纲纪立,纲纪立然后天下定于一,而知所适从焉。
大臣不和,则朝廷之势分,方且内援嬖倖以为强,外植党与以自助。
政出多门,莫得而遏也;
权归北司,莫得而收也。
朝廷操虚器以奉行文书,纲纪安得不坏?
士大夫无所取正,天下安所适从哉!
汉陆贾陈平曰:「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则天下之权在一君掌握之间耳」。
陈平从之,与周勃交驩,而吕氏之谋益坏,此大臣和则朝廷尊而纲纪立之效也。
晋国之政不一,狐突叹曰:「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因奉重耳以奔狄,此不和则无可适从之效也。
近世韩魏公琦、富郑公弼、范文正公仲淹,议论上前,未尝不争可否,及退而相驩,则无纤芥之疑。
尝曰:「吾三人者,方议国事,正如驾车以行险,不得不争;
及适乎安平,则了无一事,其驩自若也」。
呜呼,非以天下之至公而忘其私者,孰能如是!
可否相济之和,于是乎在。
故曰:大臣之所贵者,以和为本(《梁溪集》卷一五九。)
戒怠/李子寓居兴国佛宫,既涉三时,颇怠于守。
夏秋之交,辟北户以来风,命樽罍以独酌。
有偷儿窥伺,夜半踰垣,开牖发箧,以探酒器。
有声铿然,意其鼠也,呼童烛之,则寇也。
遽挈所得以往,仆隶追之,弗及而返。
李子喟然曰:曩吾之始居于是也,以垣墉之弗固也,门关之弗谨也,巡徼之弗备也,藏之深而守之警,有肃心焉,虽有善偷者,莫得而窥也。
今吾之久居于是也,增卑培薄,垣墉固矣;
出察入几,门关谨矣;
击柝传呼,巡徼备矣。
藏之慢而守之易,有怠心焉,故彼得以乘间而窃发也。
我不招之,彼恶得而至之?
《易》所谓「慢藏诲盗」也,我之过也,彼何罪焉!
尝试以一身观之,所以养生者怠,则邪气得以袭;
所以脩性者怠,则邪说得以害,亦犹是也。
尝试以一家观慢,所以防闲者怠,则悔吝生;
所以辑睦者怠,则争怨作,亦犹是也。
岂独是哉?
昔之有天下者,若之少康怠于畋游,而有穷后羿乘之;
若唐慢明皇怠于逸欲,而安禄山乘慢,其理亦然。
故曰:国家閒暇及是时修其政刑,谁敢侮慢?
盘乐怠傲,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慢者,可不戒哉!
作《戒怠》以自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