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修日历状1132年11月25日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七九、《浮溪集》卷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黄氏日钞》卷六六、《宋史》卷四四五《汪藻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七、《新安文献志》卷三、《宋史纪事本末》卷七五、《宋元通鉴》卷六五、《续资治通鉴》卷一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臣昨待罪禁林,尝于经筵面奏,本朝实录自艰难以来,金匮石室之藏无复存者。
伏观列圣自哲宗皇帝而上,皆有成书,流传人间,颇有其本,朝廷已访而藏之御府矣。
太上皇帝、渊圣皇帝及陛下建炎改元,至今三十馀年,并无日历。
乞诏有司纂述,未见施行。
臣窃惟自古无国无史,史未尝一日无书。
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鲁谓之《春秋》,以此见无国无史也。
《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必四时具,谓之编年,以此见史未尝一日无书也。
汉法,太史公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唐及本朝,宰相皆兼史官,其重如此。
故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
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
类而次之,谓之日历;
修而成之,谓之实录。
所以广记备言,垂一代之典也。
若旷三十年之久,漫无一字之传,将何以示来世乎?
此其不可不纂述一也。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
则国家守文者,不可无史。
萧何入秦,先收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以何得秦图书也。
则国家创业者,不可无史。
今陛下躬受天命,虽名中兴,实兼创业守文之事。
乃一代典章,残缺如此,恐于理未安。
此其不可不纂述二也。
恭惟太上皇帝聪明睿哲之资,孝友温恭之德,畴咨臣下,言必成文,裁决事机,动皆合道。
在位二十馀年,未尝刑一无罪,杀一不辜,涵养生灵,耕桑万里,视唐虞三代无不及焉。
渊圣皇帝恭俭忧勤,招延听纳,虽登至尊之日浅,而膏泽浃于人心。
止缘奸臣误朝,驯致遐狩。
今若无书纪实,恐千载之后,徒见一朝陵迟之祸亟,不知二圣积累之功深。
兹事非轻,群臣当任其责。
此其不可不纂述三也。
古史官,无所不录。
况三十年之间,朝廷之施设、豪杰之谋谟、政事之废兴、人材之进退、礼文之因革、法度之罢行、岁事之丰凶、羌戎之服叛,有本有末,有源有流。
一法弛而不书则一法熄,一事略而不载则一事隳。
且当时群臣,间有在者。
以为忠贤耶,不著其素行,安知其可嘉?
以为邪佞耶,不条其宿奸,安知其可弃?
苟因散逸,遂废其书,岂孔子及阙文之义哉?
此其不可不纂述四也。
《公羊传》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孔子作《春秋》,于定、哀则其事详,隐、庄则其事略。
圣人犹尔,况其他乎?
中原失平,三见矣,及今耳目相接,尚可追求,更数年间,事将湮没,虽有良史,莫知所凭。
况比年风俗之衰,公论不立,士大夫取予皆出爱憎,因一事、为一人而著书行世者多矣。
若不乘时订正,则数世之后,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是非混淆,白黑颠倒,小人之说行而君子受其诬矣,可不惧哉?
此其不可不纂述五也。
政和中著作佐郎,修太上皇帝日历,东观凡例,臣预闻焉。
今所领州,又幸经兵火之馀,独不残燬,视诸故府,案牍具存。
如御笔手诏、赏功罚罪之文,尚班班可考。
失今不辑,臣实惜之。
古之有国家者,虽颠沛中史官不废。
况今边烽稍息,群盗屏除,正朝廷蒐讨补阙之时也。
伏望睿慈许臣郡政之馀,将本州所有御笔手诏、赏功罚罪文字,截自元符庚辰建炎己酉三十年间,分年编类,仍量给官钱,市纸劄、募书工之类,缮写进呈,以备修日历官采择。
〔贴黄〕臣契勘御笔手诏、赏功罚罪文字,但见当时所颁命令,若除受差遣黜陟,与臣僚出处始终,则有所授告劄或家集行状。
湖州土著及流寓士大夫家未尝被兵,藏书具在。
如陛下从臣纂集,乞并赐移文,于逐家取上件文字,录讫付还,庶几粗成编帙。
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