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再上曾内翰 宋 · 翟汝文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五、《忠惠集》卷八
顷者贽书,先生悯焉,教其不逮,降色辞而见之,若将与为成人,某窃自喜。
继见不获命,退而负念,于今已旬月,恐左右之不察,不可以无故而去,故复以书布腹心。
某闻昔孔子将之荆也,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
孔子之先进,求二三子之门人,顾有所不能已久矣。
夫人之难须而道之难行也,虽圣人役身而没世,亦将先名实之所在,夫岂敢无求而遽至于前哉?
夫无求而遽至,古之士献璞而得刑者,可为戒矣。
故以伊尹说汤,五就而后见听;
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之也。
嗟乎,将求人者,亦慎其所之必如此,尚将安以求为哉?
夫贤人君子之欲有所树立于世,而求见于王公。
且其身非独遽然而已也,将深明乎相与之义,而以为后世不朽之说。
念之惟恐其不欲,眷顾徬徨,怀不能去,犹幸冀其一返,冁然而喜。
不得遇则悲哀而不释,世之人以为是无耻。
此乃志士仁人所以深悲窃叹,恐天下之交日以疏,而失时则无成其志,故曰时乎时乎不再来,赢粮跃马,惟恐后时。
其思欲自见于世而不愿湮没于寻常者也。
故夫士既已合于一言,而敢为委质以国士报,至于杀身伏死而不悔,若是者,亦乐夫天下之知己者深也。
或者痛乎不见知,退而以死见节,以明不侵为然诺之义,而以愧当时之仁人君子。
然所恃以慰其区区之心者,将何益?
彼其所求者是也,其所以自为谋者非也。
夫王公不知其士之可以与能,是以轻绝之而不悔;
洁身之士,不观其俯仰而进,是以至于颠沛而不悟。
非知言之难而怜其言者,无所成功。
今而后知言非难,而言之者为难而不易也。
客有见人于服子者,君曰:「子之客望人而笑,亵也;
交浅而言深,妄也」。
客曰:「不然,望君而笑者和也,交浅而言深者忠也,故其言未变于初也而两可,意有所至,则言有所忘」。
然则士虽割心竭智,而贵人好恶自为之,必将何从而后可为哉?
故说而合,则虽牛角之歌,辞鄙而义拙,载之后车;
不合则虽恸哭流涕,相随之速,秖以见尤而不德也。
由此观之,岂其不遇合,乌在夫为巧拙也!
有以技干宋元君,君嘉而赐之。
已而复有以技干元君,君恚曰:「昔之技无庸,适寡人有欢心,今若闻此而进,将戮之」。
故其技一也,而君之喜怒异也。
夫王公喜怒剽而不测,而布衣累然,欲以身试其喜怒。
呜呼,其危哉,而几何不丧其元!
故士之养志者,莫肯为也。
今某虽无能鄙陋,当涂之士,皆足以取容。
然重其身以求人,以为士观贤不肖于其人所为。
主苟贤也,有以少补所贤之主,此固平日之所腐心者。
先生好贤下士,庶几得其所愿,故自忘其丑。
某独以其无能之身,欲归于门下,问涂而退,再拜伛偻,贽书于庭,苟云得察于左右,虽死且不朽。
夫王公以高明倨重之势,而顾见所哀怜之交诎,已不易为之,而某之心不能以遽已也。
故复见求效其区区,不图一再于阍人辞焉。
此人见士之贱及于门墙,其谓不羞。
某虽鄙贱,亦不为也。
所为求于当世,欲以托名,今乃令自困辱于此,欲进不能,欲退则业已见,恐去而望人之深,怀首尾两端而重失其所进,所以拊心太息,私自怜也。
夫以向之所慕望,无资以见,幸而见焉,智穷说困,而不知所委命,将奈之何哉!
悲夫,士乃不偶,一至此乎!
孟子言:「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皆穿窬之类也」。
夫某也独知见左右为宠,惟恐不获自尽,不悟未可以言,乃为穿窬而被此名。
古圣贤未有不求,求之曰有义,得之曰有命,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
故以旌招士,而虞人虽死不敢往;
以诡遇获禽,而御者且羞为也。
先生虽微一士,焉能为有无,而某窃重去以为戚,非有他故也。
昔者孟子去于齐濡滞,尹士曰:「夫子何为而不豫」?
曰:「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臧仓之毁于平公,而不得见,曰:「予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故士不得志而悲廉直不容于时,《孤愤》、《五蠹》之书,所以述往事,思来者,而自摅愤于空文也。
某虽不肖,然观三代之书而有闻于氏之行己,颇知古圣贤所以取舍之义。
先生真以内慕势而自取辱于阍人,则虽杀身不足以灭耻,故复引类连辞,求其私心。
某之颜亦固厚矣,夫得使某苟明此心也,退不累于门下,而归洁其身,虽复于衡门而不悔也。
伏惟阁下,察其区区,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