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时政论 其三 设险 宋 · 胡安国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四六
凡立国建都,必设险以守,而后国可保。
按《春秋》书晋师伐虢,灭下阳,邑不言灭而此独书灭者,下阳,虞虢之塞邑也。
塞邑既举,则虢已亡矣。
圣人特书示后世设险守邦之法。
故三国时魏人都许,不以方城为险而守襄阳
人都益,不以剑门为险而守汉中
人都秣陵,不以大江为险,而守荆渚。
夫荆渚江左上流也,北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真用武之国,故楚子初自秭归徙都荆渚,因其地利,日以富强。
近并谷、邓,次及汉东,下收江黄,横行淮泗,遂兼吴越之地,传六七百年而后止,此虽人谋,亦地势使然也。
后逮东汉之衰,刘表牧之,坐谈而伯;
先主假之,三分天下;
关侯用之,威震中华;
孙氏有之,抗衡曹魏
晋、宋、齐、梁倚为重镇,财赋甲兵当南朝之半。
其为江东屏蔽,犹虞、虢之有下阳也。
昨降诏令定都建康,而六飞巡狩暂驻杭越,乃以湖北为分镇,恐失古人设险守邦之意矣。
近日虽复荆湖南北,而分镇地分仍旧未改,即与不复亦等耳。
湖北十有四州,其要会在荆峡。
刘表时则军资寓江陵,先主时则重兵屯油口,关侯孙权则并力争南郡陆抗父子则协规守宜都大司马温及其弟冲则保据渚宫与上明:此皆荆峡之封境也。
荆南言则诸邑在江北者三,在江南者四。
峡州言则大都险要皆在南岸。
今以二州为分镇,跨据长江,下临吴会,犹居高屋建瓴水也,独无虞、虢下阳之虑乎?
又朝廷近弃湖北,远留川陕者,固谓秦甲可以强兵,蜀货可以富国,取其资力以自助也。
而使荆峡分镇于其间,假令万分一有桀黠者得之,守峡江之口,则蜀货不得东,阻长林之道,则秦甲不得南,譬犹一身,束其腰膂,而首尾不相卫,则非计之得也。
臣窃以谓欲保江左,必都建康,欲守建康,必有荆峡。
不以为分镇,然后全据上流地形险固,北可出秦中之甲,西可下蜀江之货。
血气周流,首尾相应矣。
昔人谓大江之险,天所以限南北。
陆抗以为长江峻山限带封域,此乃守国末务,非智者之所先。
何也?
杜预尝袭乐乡矣,胡奋尝入夏口矣,贺若弼尝济广陵矣,曹彬尝度采石矣,则其险信未足恃也。
虽未足恃,然魏武困于居巢而不得渡,曹丕困于濡须而不得渡,拓跋困于瓜洲苻坚困于淝水而不得渡,则其险亦未可弃也。
盖设险以得人为本,保险以智计为先。
人胜险为上,险胜人为下,人与险均,乃得中策。
方今所患在于徒险而人谋有未善耳。
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欲固上流者必先保汉沔,欲固下流者必先守淮泗,欲固中流者必以重兵镇安陆,此守江常势。
虽有小变,而大槩不可易者也。
当孙氏时,上流欲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夷陵
下流欲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皖口
中流欲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
邾城,今之黄冈是也。
凡此三者,皆要害必争之地。
故孙氏保有江东,而人能犯。
今强敌侵河朔,叛臣扰山东淮北
京畿诸镇处危疑之地,大江设险,未可轻弃。
上流在荆峡,其利害臣既言矣,中流在安陆,而守臣陈规长于帅众凭城,短于劝民耕种,宜遣一军兴置屯田,为外护,以蔽武昌
而下流则命江浙帅司各选官吏渐往江北,经营淮泗。
若委任得人,其上者使人胜于险,其次者使人与险均,俟以岁时,无轻改易,而孙氏欲争而不得者,皆自治焉。
不特可保江左,而恢复之势亦在目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