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看详渊圣皇帝御名改避事状绍兴二年 宋 · 洪拟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韵略条式》(四部丛刊续编本)
绍兴二年十一月四日尚书省劄子,礼部太常寺申,准绍兴二年九月十六日中书门下省,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沈与求劄子奏:「臣伏见自汉以来,御名皆有他字代之,用为定制。
渊圣皇帝御名涉前代姓谥最多,而臣下迁就回避有可概见者,如鲁公则谓为允公,济公则谓为小白,皆以名易其谥也。
周王则谓为壮王,汉帝则谓为刚帝,或谓齐鲁二公为安公,他皆仿此。
随意更易,无复质据。
至于姓则去木为亘,而有司行移有不可通晓者,士人科举程文,枉被黜落,往往有之。
矧今经筵进读《春秋》,而称谥称名具存褒贬之例,循用私说,于义未安。
臣愚伏望睿慈特诏礼官议以他字代之,使姓、谥、名物,义例相通,略如汉制,庶几四方臣子得以遵用,不胜幸甚。
取进止」。
九月十六日,三省同奉圣旨,令礼部太常寺同共议定,申尚书省
伏睹渊圣皇帝御名见于经传义训不一,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又为水名,当各以其义类求之。
今谨按《诗》曰:「桓武志也」。
孔颖达曰:「有威武之义」。
又按《诗》曰:「桓桓武王」。
郑康成曰:「有威武之王」。
又按《诗》曰:「玄王桓拨」。
毛公曰:「桓,大也」。
又按《书》曰:「勖哉夫子,尚桓桓」。
孔安国曰:「武貌」。
又按《尔雅》曰:「桓桓,烈烈,威也」。
凡此皆以威武为义也。
若此之类,今欲定读曰「威」。
又前代帝王公侯谥号,在《谥法》,「辟土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克敌服远」曰桓,「壮以有立」曰桓,「克咸成功」曰桓。
凡此亦皆以威武为义,其前代谥号亦当读曰「威」。
又按《易》曰:「盘桓利居贞」。
孔颖达曰:「盘桓,不进之貌」。
又按《庄子》曰:「鲵桓之审为渊」。
郭象曰:「未始失其静默」。
凡此皆以回旋为义也。
若此之类,今欲定读曰「旋」。
又按《礼记》曰:「三家视桓楹」。
孔颖达曰:「四植谓之桓」。
又按《周礼》曰:「公执桓圭」。
郑康成曰:「双植谓之桓」。
又按《说文》曰:「桓,亭邮表也」。
又按《集韵》曰:「亭邮四角建大木,贯以方版,名曰桓表」。
凡此皆以植立为义。
若此之类,今欲定读曰「植」。
若姓氏,今欲定去木姓亘(从二、从曰,思缘切。)
如《书》曰「西倾因桓,水名也」,《玉篇》曰:「桓木,叶似」。
「桓,木名也」。
若此之类,皆欲定曰「亘(从二、从曰,思缘切。)」。
又缘汉法,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止是读曰国曰满,其本字见于经传者未尝改易。
司马迁汉人也,作《史记》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又曰「盈而不持则倾」。
于邦字、盈字亦不改易。
今来渊圣皇帝御名欲定读如前件外,其经传本字即不当改易,庶几万世之下,有所考證。
申闻事劄,送拟看定申尚书省
拟看详,本部太常寺同共议定改避渊圣皇帝御名,推求义类,别无未尽,伏候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