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首楞严经论序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
会万物之谓心,冥一心之谓道。
心兆者虚融包博,焕发邃凝,应变无方,威神莫测,恢远微妙,无得而思议焉。
良以沤生大海,云点太清,鼓识浪而渺瀰,滓情尘而纡郁。
由是正遍知者,利见五天,洞开实际之门,广示真修之路,使识真者造忘言之极,怀宝者免穷丐之勤。
前圣后圣,莫不由斯而悟入矣。
《首楞严经》者,开如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
始自阿难循乞,遭幻术所加;
文殊承言,宣神咒以护。
于是殷勤请最初方便,大慈示本觉元常。
唯一直心,无委曲相。
以斯内外七处,破妄心而显真心;
明暗八还,破妄见而显真见。
空五阴之处界,廓七大之性圆。
各各知心遍十方,如观掌果;
一一悟性湛巨海,不认浮沤。
获本妙心,不从他得。
加以满慈疑山河大地,无状忽生;
庆喜请华屋天王,必由门入。
那知翳目,妄起狂华。
分彼湛圆,成兹浑浊。
体六一之无二,究结解以同源。
然则解虽密圆,行由人显。
遂乃敕诸无学,各说圆通。
无非真实法门,咸是本来因地。
文殊大智,择法眼以无差;
观音大悲,被娑婆之根器。
微尘诸佛,同契真常
解行證成,于焉罄矣。
厥后开物成务,请益陈疑。
禁戒防非,垂四种明诲;
净修證,列十地阶差。
放光宣神咒之功,颠倒成类生之异。
精研七趣,广示六交。
重回紫磨金山,为说禅那现境。
五种妄想为其本,一切魔事因之兴。
乘悟并销,由次第尽真;
无上宝印,诚微妙莲华。
穷彻果因,备殚理事
袪十恶之重障,喻七宝以难齐。
开示未来,菩提可到。
一经旨趣,略举于斯。
微细粗明,宗趣将释。
此经先明宗趣,诸师疏说,小异大同。
今之所明,总如来藏性圣凡平等为宗,《首楞严》定离念进修为趣。
又以《首楞严》定破诸妄见,永绝轮回为宗;
显本妙觉,明如来藏性为趣。
若依贤首大师,五教门类。
诸师所议,正唯终实之教,兼于顿圆。
若以此经功能,不出破显二字。
破则破诸妄见,显则显一真心。
虽有多途,不过此意。
然般若一部,皆唯遣相、圆觉二章,顿显本心。
此经先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次第约心目二尘,委曲精微,历三科七大之法。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中,求其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广有其文,不欲备引。
或曰诸师造疏已广,通明何藉,方今更为论义?
答曰:如来慧辩,理义联环,房公渊文,词采简洁。
而守章句者滞筌蹄之学,求理本者陋文字之繁。
未能和会折衷,雅符上器。
不揆蠡管,拟测高深。
细正纲宗,粗分科段。
比前注疏,诚有所遗。
剪稗莠而显出嘉苗,忘义象而专趋妙悟。
与我同志,谅无诮焉。
按:《楞严经合论》,续藏经第一编第一八套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