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净土略因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四、《嵩山文集》卷一四、《乐邦文类》卷四
临淄赵子和仁裕移书洧上老法华曰:「吾东州人,近因子之文,始知有西方净土可脩,而自天台教以出也。
子宜于此圆妙大教专明兹真,修一事益以惠我无情有性者」。
仆谢之曰:具缚凡夫,与予同在三灾八难中,何敢任此?
虽然,病者未必不识药也。
窃闻之,有生有死而凡圣殊,有凡有圣而身土异,有身则有土,有土则有身,孰秽孰净,可不辨之邪?
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悯此众生,乃同一愿力,于无量无边法门之外,建立此一法门。
释迦傧之也,弥陀王之也;
释迦生之也,弥陀家之也;
释迦于病药之也,弥陀使之终身不病也;
释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闾也。
西竺以望安乐国,与吾震旦之望安乐国一也。
是故文殊、普贤、弥勒、龙树、贤护、无著、天亲皆愿往生,而观音、势至在释伽所,亦在弥陀所。
吾土始自慧远白莲社,与谢灵运刘遗民辈倡导之。
后继有昙鸾道珍、怀感、怀玉、善绰、善导之愿行尤著而可考。
天台智者大师承圣贤之后,振《法华》之音,其教始大备,而行之益
《法华》之前有《维摩经》,首以净土起教。
《法华》之后有《起信论》,终归證于净土。
揆观其目,盖有十种佛土,二十七品佛土,其合之为四土,则复自吾智者始。
是四土之名,散在《法华》《华严》、《维摩》、《仁王》、《普贤行愿》及《大智度论》,唯吾智者合而次第之。
其在《维摩》之空室,《法华》之空中宝塔,则常寂光土也。
维摩》之众生宝莲花,《法华》之众皆是菩萨,则实报庄严土也。
维摩》、《法华》之声闻菩萨共为僧等,则方便有馀土也。
维摩》之见妙喜国,《法华》之三变大地,则同居净土也。
维摩》有香积菩萨,《法华》初放大光明,则同居秽土也。
佛告宝积长者子言,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则同居土也;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则方便有馀土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则实报庄严土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则常寂光土也。
其文虽隐而其义彰,其名虽散而其理合,苟非吾智者出之,则如之何!
嗟夫,远公于教典未备之时,根机未熟之际,率群贤而创导之,智者歛波澜而渊澄,开隐秘而震耀,终成此教,以贻来者,顾岂不来自净土,而欲斯秽土净邪?
然《法华》于《药王品》示安乐世界,生莲花中。
其在《普贤品》则示兜率天,生弥勒所。
智者舍普贤之行,而专意药王之證。
其后有慈恩法师,复舍乎药王而专意普贤,则又深知四土之分别者也。
唯知四土,则十有六观尽矣。
三身王观四教万法,悉无遗矣。
虽然,有二患焉。
一曰疑而不信。
彼疑不自信,则我内信而何补?
智者犹病诸,《十疑论》所以作也。
永州巽上人特书是论于法华寺壁,其所感深也。
二曰信而狂且愚。
不知悟心以入,明因以克果,但言我能心净,孰非净土,似能为维摩之言,而身实天魔之民也,岂不重可惜哉!
其在今世,洪此教也,盖有人焉,如慈云法师之教行,四明法师智,近者灵芝律师之辩论,何以尚之?
洧上老法华初从明智法师而生信,后颇从容于灵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