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条画四事劄子1127年七月十一日 宋 · 宗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四、《忠简公集》卷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八、二○五、《居士传》卷三○、《南宋文范》卷一二、嘉庆《义乌县志》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臣闻情生于爱,爱生于见,见生于目之所遇与左右之所接。
所遇所接,果顺于己则喜,喜则赏之。
赏之者,非懋其功也,赏其顺己而已耳。
所遇所接,果逆于己则怒,怒则罚之。
罚之者,非罚其罪也,罚其逆己而已耳。
如是则赏罚出于喜怒,喜怒出于逆顺,可谓之公而无私乎?
赏罚徇私,其何以砺世磨钝,大有为于天下乎?
圣人无我,故忘情,忘情故忘逆顺,忘逆顺故忘喜怒。
故赏一善而天下之为善者劝,知其非私善也;
罚一恶而天下之为恶者沮,亦知其非私恶也。
一赏一罚,归之至公,而我无容心焉,人其不心悦而诚服者乎?
陛下所以号令天下,使人知所趋、知所避、知所行、知所止者,赏罚而已。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是怒也,岂发于目之所遇与左右之所接哉!
彼仇方横肆凶暴,侵犯王室,臣愿陛下如文王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有赏有罚,惟平惟一。
至于应酬万几,进退取予之际,断之至公,以慰天下之望。
臣闻人君职在论相。
昔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
汤有天下,选于众,伊尹,不仁者远。
皋陶赞舜去四凶,而后九德咸事,庶绩其凝;
伊尹赞汤革,而后咸有一德,格于皇天。
是知不仁者远,不能播其恶于众,始能使众贤和于朝,更相汲引以成大功也。
以人君身居九重,其弥缝燮理,镇抚表正,但仰成于朝而已。
高宗傅说而商中兴,宪宗裴度唐中兴
臣愿陛下于稠人广众中,不以亲疏,不以远近,不以梦,不以卜,虚心考验,参以国人左右之言,爰立作相,俾之应变守文。
果得其人,能率厉众志,交修不逮,其在位皆节俭正直,小大之臣,咸怀忠良,以持天下之正,以成天下之务,天下其有不大治者乎?
陛下果尊道德,远邪佞,与大臣言钦而信,毋使小人参焉,与贤者游亲而礼,毋使不肖者与焉,用贤勿贰,去邪弗疑,斯言行而天下治矣。
《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知之不行无益也,行之不至无益也,兹事在陛下力行之而已矣。
臣伏闻李绛宪宗于浴堂殿,帝曰:「比谏官多朋党,论奏不实,皆陷谤讪,欲摘其尤者,如何」?
曰:「此非上意,必憸人以此荧误上心。
自古纳谏昌,拒谏亡。
夫臣进言于上岂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以雷霆之威,彼昼夜思度,如欲陈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将以闻,则又惮而削其半,故上达者才十二。
何哉?
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虽开纳奖励,尚恐不至,若谴诃之使杜口,非社稷利」。
帝曰:「非卿之言,我不知谏之益」。
且人君深居严密,又以旒纩蔽其聪明,所以见天下之是非,闻天下之情伪者,盖用谏官代为耳目,俾奸邪谗慝不敢掩其不善而见其善者也。
唐高祖太宗初即位,尝赏孙伏伽苏世长以激谏臣。
恭惟陛下,声色货利,弗迩弗殖,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固无可谏者。
至于臣下,怀奸藏慝,嫉贤蔽善,敢肆欺罔、苟朋比者,当使耳目之臣广其闻见,沥心弹纠,毋有所隐,以绝后艰。
臣闻天下之事,为于可为之时则成,为于不可为之时则败,成败之机,间不容穟。
是以古人有时哉不可失之语。
恭惟陛下,继离之照,法乾之刚,故见几而作,炳果断而罔后艰,成败之几,不出昭回之鉴,臣复何言。
臣诚心祗思徇国,久荷眷遇,臣非木石,能不自知?
然臣每见事有当行,请之必力,言既拙直,势甚孤危。
愿陛下察臣之衷,力赐保祐,使全骸骨,以尽馀年。
臣之悃诚,言不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