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思白堂记元丰六年八月1083年8月10日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九、《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丰四年,予游吴,过秀,见林侯。
侯家于苏而宦学于杭,能道其江湖山林之美、游览之乐,而甚爱思白堂也。
其秋八月,就舍钱塘,问思白之堂而往观焉。
临渊而望,西山楼观出焉。
渊昧而林茂,鱼鸟乐焉。
江海山泽林庐之气相错,风林水麓鸟兽之声相乱,而雨旸寒暑昼夜之变不齐也。
慨然怀顾昔人之风声,而自乐一时之得意,宜侯之甚爱而不忘也。
而耆老豪杰文学之士,请载之石,以侈其赐,予未有以辞也。
湖之东州保宁之寺,故唐刺史白公居易燕游之所也。
近时律师某治其后堂而请于侯,于是名之,以致其思。
又大书之以表其处,而思白之号,闻于吴中
夫前世游居之士有传于后者多矣,独有意于白公何耶?
进则效其忠,退则存其身,仁以成政,文以成言,此公之行,而侯与士大夫之所思也。
公为刺史,知民之啬于水也,筑塘浚井,其利至今,岂特士大夫之思哉!
夫怨其所恶,思其所好,人之所同;
士以德言,民以功利,其所异也。
而吏无全能,故上下之论不一,若公则思者众矣。
士之为善诚无事于言,而行终其身,功尽于事,必待言而后传,则又不可已也。
公言见于书,行见于史,故今有以思之。
此言之不亡,而记之所以作也。
林侯常以集贤校理通判秀州,今为尚书礼部郎中,其文学行治略与公等,后之人又将思之,其可辞乎!
明年而余北归,又明年而为之记,不知余文使人思之如两侯否?
六年八月十日彭城陈师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