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拟御试武举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八、《后山居士文集》卷八、《皇朝文鉴》卷一一○、《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一三四五三、《经世八编》卷七八、《经济类编》卷五六
问:汤武之兵无敌于天下,然而或曰出其不意,或曰天命未也。
晋文公伯者尔,然欲用其民,则曰教之义,示之礼与信。
夫出其不意,诡道也;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矣,然而犹曰天命未也,其故何哉?
能用其民以礼义信,然而不曰王者之事,何也?
昔之誓师者,或曰「孥戮女」,或曰「有常刑」,或曰「有大刑」,或曰「有无馀刑,非杀」,其不同何也?
司马迁读《司马兵法》,曰虽三代未能究其义、如其文也。
今其书尚在,其义难尽,其文难遵者何与?
墨子之诎公输,九攻而九拒之,诸葛之服孟获七擒七纵之,其智安出哉?
诸羌犯汉,辛武贤段纪明则谓当大击之,赵充国张奂则谓兵可罢。
以罢之为是,而纪明之战克;
以击之为便,而充国之算胜。
或谋同而功异,或论殊而效同,何以然也?
子大夫习于论兵,造庭待问,其以所学,具著于篇。
臣惟陛下学以明王度,德以善方俗,材以成世务,而不自贤圣,托于寡昧,延见田里之士,究观文武之宜。
臣愚无以奉明问,广圣志,顾常闻之,薮宅善牧,川居善渔,昧者听微,右废者便左。
臣诚不佞,顾无游居之习、偏左之能,以成陛下好问之志,而幸万一之得哉,谨冒死以对。
臣闻孔子曰:「俎豆之事常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夫兵非圣人之学,其所学者无事于兵。
虽然,兵者政之出也,能尽俎豆之事,则军旅得矣。
圣人虽不学,盖能之矣。
刑者政之馀,兵者刑之末,非圣人所优为也。
故武未尽善,不若舜、禹之修文也。
古之为国者,兵设而不试,战习而不用,应而不倡,服而不侮,临敌而人不战,得国而市不乱,此王政也。
若夫之战,斗事也;
孙、吴之书,盗术也,不足陈于王者之前。
尝以臣之所闻敬奉明诏,其有不称,乃臣寡陋之罪,非圣人之道有所不宜也。
臣闻古之言无敌者,非谓战胜、守固,天下不能敌也,谓其愿为之臣而莫与敌焉。
昔者商汤东征则西怨,南征则北怨,可谓不敌矣。
夏桀,则其众曰:「时日曷丧,余及汝皆亡」。
非商亡夏,夏自亡也。
夫以不敌攻自亡,以天下当一夫,安用诈?
三王之伐,行天讨也。
是故谋于蓍龟,询于臣民,以定其论;
法以正名,刑以正罪,以成其词;
诏于鬼神,谕于公侯,诰之于国,誓之于军,以致其众;
数之以文,惧之以武,声之以钟鼓,与天下共之。
惟公与义,诈何施焉?
故以为出不意以伐者,盖不知义也。
臣闻命者天之道,视人则知矣,天从人者也。
周文之时,三天下而有二,天之去商旧矣,不待盟津而知。
臣以为文武后之,非命后也,君子之道同而各有行也。
如权之称物,惟其所重。
文王屈义而伸仁,以同于天;
武王屈仁而伸义,以顺其命。
孔子以为文王至德也。
夫优为之与不可已而为之者异矣。
文王之为文,武王之为武也。
盟津之会,臣无传焉,其汉儒之说乎,故以武王为还师以待时者,盖不知命也。
臣闻君子内德而外行,有其德而无其行者有矣,有其行而无其德者有矣,故君子贵其全也。
《易》曰「君子以成德为行」,君子之行出于德也,德则有化。
礼义信者,德之行也。
是故王以安行,霸以利动。
利之者伪也,君子耻之。
夫德形于身而加于民谓之化,教其可、禁其不可谓之政。
无化则不革,无政则不行,本末相用,王者之事也。
晋文公则不然,蒐田以示礼,伐原以示信,勤王以示义。
夫上无化,下无教,造事举善,以耸观听,此岂有意于成俗,文之以为名尔。
然能用其民,盖有政焉。
王者尚政,行之以刑,有行而无其德,有政而无其化,此晋之所以不王也。
臣读征誓之书,知后世之刑重也。
虞之誓曰「其克有勋」,刑盖未用也。
夏、商之誓曰「孥戮汝」,周之誓曰「有显戮」,盖尚刑也。
夏商之孥,周之罪隶也。
鲁之誓曰「有常刑」、「有大刑」、「有无馀刑非杀」。
越逐诱盗则服常刑,常刑者劓刖也;
材不足用则服无馀刑,或孥或戮,犹未至于杀也。
无馀者,尽之之词也;
刑尽而非杀,犹今之言罪止于流者也。
饷不足食则服大刑,刑至于杀则极矣。
传者以谓无馀之刑,戮及妻子,臣不知其说也。
夫罚弗及嗣,皋陶之善舜也。
罪人以族,武王之伐纣也。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周公之命康叔也,而伯禽为之乎?
先王之刑,有至于杀而无相及者,以非其罪也。
故刑至于杀不以为暴,而迁刑则暴也。
虽无誓师而至于杀,不亦甚乎?
夫三代异尚,惟其时也。
周有三典,施于五刑,惟其宜也。
军事尚威,其用重典乎!
天下有道,征伐出于天子,鲁之军刑,盖周制也,臣则知其仁焉。
先之以誓,期于不悖,示之以刑,期于不犯,未足为仁。
师克则鲜死焉,负则多矣,伸之以威,以逭死也,其仁至矣。
仁以济义,义以行信,此其所以贤也。
臣闻齐威王使其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附以先齐大司马田穰苴之说,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夫所谓古者司马兵法,周之政典也;
所谓司马穰苴兵法太史迁之所论,今博士弟子之所诵说者也。
周公作政典,司马守之,以佐天子平邦国而正百官、均万民,故征伐出于天子。
及上废其典,下失其职,而周衰矣,故征伐出于诸侯。
典之用舍,兴坏系焉。
迁徒见七国楚汉之战以诈胜,而身固未尝行道也,遂以仁义为虚名,而疑三代以文具,可谓不学矣。
史称迁博极群书,而其论如此,所谓虽多奚为者也。
臣谨案传记所载司马法之文,今书皆无之,则亦非齐之全书也。
然其书曰「礼与法表里,文与武左右」;
又曰「杀人以安人,杀之可也;
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又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此先王之政也,何所难乎?
至其说曰「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此穰苴之所知,秦汉之所行,迁之所见,而谓先王为之乎?
臣惟墨子之拒公输,匠之事也;
武侯之屈孟获,将之事也。
此百官群吏之能,非王法也。
墨子为守,屈其一世,而不以守名,自惟其术有大者焉。
墨子之所不为,臣愚敢为陛下道哉?
崇墉浚川,完廪众民,可以守矣,然而不守者,民散故也。
故曰地利不如人和也。
封沟委积,所以保民也。
民固矣,而后城郭可得而守也,米粟可得而食也,墨子之术可得而用也;
不然,寇将保之,巧何施焉?
武侯之纵敌,务胜其心以持久,专意东方而无后忧,可谓善画矣。
虽然,智以服人,可以终侯之世,不可继也,此霸者之术也。
君子制法,中材守之,所谓百世之道也。
《书》曰:「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又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夫行法于身而效于四海之外,臣谓王者之功易也。
臣闻先汉西羌之叛,辛武贤则欲攻,赵充国则欲守,臣愚以谓充国之议是也。
后汉东羌之叛,张奂则欲广恩,段颎则欲极武,臣愚以谓皆非也。
臣惟武贤之议非为国远计,冒危要幸以自利耳。
此边吏之常态,国之大患也。
臣惟充国之议有大焉,其说曰:「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
战而百胜,非善之善也。
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夫虑胜而战,度得而攻,可谓善矣,非全师坐胜之道也。
不战而胜,不攻而取,此充国所谓善之善者,屯田是也。
虏所保者众,所恃者地,夺其田里,则人畜失职而众不保矣。
购之以利,则有罪者可得,亡辜者可致,此坐支解虏之道也。
逸以待劳,久以待变,亡费而有备,可谓善矣,臣犹以为未也。
兵久则顿,役久则怠,内有盗贼乘间之虞,外有夷狄相因之变,防患于未然,收利于将来,有先王之意焉。
夫治外与内异,譬之于家,盗在内攻之可也,在外备之可也,千金之子不开门穴垣与盗争死,况于国乎?
臣故曰充国之议是也。
汉居属羌于三辅,与民杂处,而武备不修,将吏不选,扰以致怨,利以启贪,以故数叛。
夫御失其宜,杀之则怨,宽之则侮,张奂不惟其本,而袭儒者之弊,以恩易武,力穷则服,利而后动,一切苟安,非至计也。
段颎穷兵以尽敌,此蛮夷相攻,非中国之政也。
王者之师,务明善恶,罪人得则畏威,善人伸则怀德
二者各得其一,臣故以谓皆非也。
以臣之愚,驱之度塞,限以封略,羁以恩信,完聚缮守以待其来,则汉长无事矣。
臣闻王者之治夷狄,自治而已。
譬诸身焉,气血外彊,精神内守,则邪疠不干;
本虚末弛,则风湿暑寒,乘间而作。
惟其所致,疾何能焉?
其视夷狄若鸟兽然,不足计曲直,校得失。
备禦之道,因其盛衰,来则抚之,去则已之,其来不怡,其去不戚,外之也。
文王事昆夷,武王通道九夷八蛮,太王去邠,宣王薄伐至于太原,因时之宜,非异道也。
太王,诸侯之事也。
上无王,下无霸,既不能拒,又不能去,是危道也。
宣王,王者事也。
拯民以去乱,武之经也;
逐之尽境以限内外,天之制也。
如鸟之攫,如兽之搏,驱之则已。
暴者为之,则覆巢熏穴,戮及麛卵,不可谓政。
彊则事之,文王是也;
弱则怀之,武王是也。
两彊不相下则相伤,故下之,以保民也。
孟子曰:「仁者能以大事小,乐天者也;
智者能以小事大,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乐天者与天同也,畏天者同于天也。
高而能降,以无我也;
大而能覆,以无物也。
物我两亡,君子之德也。
以身与人则身重,以身与天下则身轻。
屈小以伸大,君子之事也。
以大事小,以贤事不肖,先人后身,所以为至德。
贾谊以谓天子贡夷狄为倒置,此少年之气、褊者之心也。
故其论,内则欲削诸侯,外则欲事匈奴以尊天子,其申、韩之馀意乎!
至其去国千里则忧寿不长,一失其职则涕泣以卒。
无以自容,其能容匈奴乎?
《诗》云「惟其褊心,是以为刺」,之谓也。
智有得失,材有能否,德则无不尽也。
充国可谓智矣,而内徙降羌令居、金城,驯致后患,务便于近而忘其远。
夫料敌决胜,诚非儒者之能;
见微虑远,建万世之安,亦非武人、文吏之所及也。
臣闻禹伐有苗,三旬不克,禹不以为耻,舜不以为罪,盖德不怀则修刑,刑不服则明德,君子固自反也。
德刑更用,舜之政也。
自反而不责人,舜之所以贤也。
以舜之政,以益佐禹,不能得志于有苗,而兵家之书有必胜之术,非臣所知也。
夫以禹、益之智,诸侯之师,岂不足以一战?
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
故曰「满招损,谦受益」,「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然则舞干羽于两阶,又岂足以感人哉,所以偃革而修文也,夫惟有德可以服人。
臣又闻柳下惠曰「伐国不问仁人」,问且不及,而兵家之书奋然自任,欲一试之,幸而不得,则又以遗人,是乐祸也。
故术不可不慎。
臣愿陛下循大禹之事,服下惠之言,而却兵家之图书,将不敌于天下而威行万世,区区之虏,何足留圣意哉!
陛下幸诏愚臣,敢有隐情?
不敏之诛,惟陛下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