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诏天下皆得直言及百官次对奏绍圣元年四月1094年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八、《曲阜集》卷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七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右编》卷七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臣闻自昔有为之君,欲以收揽威柄,修上政事,一新海内之耳目,则必公听并观,大开言路,使朝廷得失、民情利病、百官忠邪、贤不肖,毕闻于上。
然后虚心审察,揆以古谊,参以时变。
出于天下之公,而无悖于前、可施于后者,则断而行之;
出于一人之私,而于前为无稽、于后为有弊者,则绌而不用。
以此经纶天下之务,酬酢万物之变,故能所为必成,所欲必获。
古之兴王所以功施一时,泽及后世,未有不出于此者。
伏惟陛下躬主德、开大明,方且夙寤晨兴,以总揽权纲、更革时弊为志,然后发德音,下明诏,使人人得直言时事,无有所讳,以广聪明,以通壅塞,正在此时。
而中外寂然,未闻有所咨询,此臣之所未谕也。
论者或曰:「方今宇内无事,朝廷清明,陛下犹守旧章,足以称治,尚何事于言哉」?
臣切思之,斯言过矣。
何则?
舜之继尧,无异道也。
方尧老而舜摄固也,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及其命九官,则天地、人神、草木、鸟兽之政,无所不举;
而终之命龙作纳言
盖虽尧之盛德,又当极治之世,所以通天下之情者,犹不敢不以言为急;
又况德未臻之盛,世未若唐虞之治者乎?
惟是臣下用事,则或蔽于自私,而恶闻其过,于是多为关防,杜塞言者,指鲠言正论为矫激,以循默取容为忠厚。
此则任事者之所便,非朝廷之忠计也。
汉宣帝之初,上书者皆为二封,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魏相执政,白去副封,然后天下之情无不上闻。
宣帝所以知人疾苦,成中兴之功,魏相所以总领众职,号称贤相者,能去壅蔽。
故陛下无有为之志则已,苟有志焉,而不广开咨询访纳之路,臣未见其可也。
臣愚欲愿陛下明诏天下皆得直言,又诏百官,使以次对,谕以至诚求助之意,责以尽忠无隐之谊。
其言而有益,则不惟纳用,且加以赏;
言而无益,则一切包容,置而不问。
如此,则远近之人,知陛下有求言之实,有听言之明,孰不感激奋励,应上之求哉?
虽然,四海之大,士民之众,不必人人皆知义理。
方陛下虚己下问之时,岂无乘间投隙,以奸言私说惑乱圣听者?
此则在陛下听纳之际,有以辨之而已。
孔子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支,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所以知言,用此而已。
盖人之所言,接于我者,不能使之齐,而能使吾不为彼之所惑者,辨之有道故也。
辨之有道,则虽奸言私说杂陈于前,安能移我之意哉?
苟畏其惑乱,而遂废咨询,是何异忧噎而废食也?
臣愚待罪从官,转徙五郡,道路传闻,皆谓陛下圣质高明,济以果断,其志将以有为于天下。
日夜倾耳,以听德音,而久之未有所闻,辄因赐对,首敢以是为献。
伏惟留神采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