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杂说 其十四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二、《演山集》卷六○
执周为人,执蝶为物,以觉为真,以梦为妄,则是非物我辨矣。
夫觉、梦、周、蝶,亦奚以异哉?
周、蝶皆物也;
觉为周,梦为蝶,皆物化也。
周蝶皆物,而物之觉梦皆化,则梦中之蝶,觉后之周,孰为真,孰为妄哉?
无真无妄,故不知周之梦为蝶欤,蝶之梦为周欤?
周与蝶相得于梦中,必有分矣。
盖天下之物,一聚一散,相得相失,莫非分也。
周以蝶于我为有分,则蝶与我齐矣。
世之人所以有是非,以其有物我;
所以有喜惧,以其有死生。
物我死生不能一,此人所以无逍遥游,而养生之理丧矣。
故以蝶为周,以周为蝶,然后忘物我;
以觉为梦,以梦为觉,然后忘死生。
物我死生两忘而意消,故能缘督以为经,而智与故无与焉,养生所主者也。
生在外者,任无涯之知,赴无穷之欲,逐不可必之物。
以有涯之生,随此而致其养,则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形全而生忘者有之矣。
以有涯随无涯,用智者也,犹且殆已,况其为智者哉!
为智者以其知之所不知,而害其所知者也,其殆决矣。
善则用智者有之也,恶则为智者有之也。
善之发闻,惟馨千里之外,誉之者至矣。
故善者名之召,而名其报也。
恶之发闻,惟腥千里之外,诛之者至矣。
故恶者刑之召,而刑其报也。
有召斯有报,有报斯有累。
至其有累,而观物弗之察矣,尚能及是养生之理乎?
盖益理以能者,名之召
亏理以伪者,刑之召。
吾将任万物之自为而能与伪无与焉,则虽同室之人不得其善恶而报之,况其远者哉?
缘督以为经,不无知之所无可奈何,则智行其所无事矣。
善恶为生之累,名为善之累,刑为恶之累,则四者以非理蹈之矣。
或祸其身,或残其生,遗亲之忧,而天年不能尽其道而死,则殆而已矣。
牛以喻其有生,牛之节间以喻其生理,游刃于节间以喻智行其所无事,循乎天理而已。
至理得于心而乐作焉,以理解牛,故其声砉然,合于桑林之舞,中于经首之会。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
然道无乎不在,虽一技之微,而道寓焉。
至于一技之微妙,则与道会矣。
所好者道,或进乎技,或进乎事者,百工之精者也。
或进乎义,或进乎德者,士大夫之精者也。
庖丁工也,故进乎技。
「所见无非牛」者,以喻为知者不知生理之所在,则养其形而已。
「未尝见全牛」,则见其理间矣。
虽然,犹有牛焉,未能忘牛而会于理,以喻用智者未能无累也。
割也,故岁一更刀;
折也,故月一更刀。
折则繁矣,未若良庖之善也。
然而良庖犹喻以形全生者也,但贤于族尔,养生之道,未达一间,则相去楚越矣。
况岁一更,与夫十九年之远哉!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喻夫大知不知。
大知故其用愈多,其智愈有,而不可尽也。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以喻夫养生之理,或有碍之者,未之尽也。
当此之时,用智而求之,则其失愈远矣。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则微运其智,至于造理则已矣。
故善刀而藏之,以神遇不以目视,则牛忘,以喻任万物之自为,而能与伪无与焉。
养生所主,于是乎定。
不以物累形,不以形累生,不以生累德。
静主道,动主理。
天理真空之所有,依乎天理,则悟空矣。
物之于形,形之于生,犹之肯綮大軱也,岂能为大窾之累哉?
用智为智之小者也,岂能为大智之累哉?
思者心之官,知止则其思置矣。
神欲行则惟神之所欲行焉,无不在理者。
介则独,独则无与。
人貌有与也,人貌而天无与也。
无物不能对之,右师其孰累之哉?
则《养生主》定矣。
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物之善养其形者也。
不期蓄乎樊中,求适其性而已矣。
然而所养未离乎形,其神虽王,未善也。
神王非至人之所贵,精盛则神王,精复则神凝。
至于神凝,则生传矣,不知其尽也。
号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所以三号而出。
老少之情,遁天而从人,信情而废天,如哭其子母。
人之所受,恬淡自然,不过其分。
而今哀乐为之累,至于此极,岂非遁天倍情,而天故以哀乐刑之邪?
适来而生,适去而死,去来生死,非人所与。
而老少之情,至于此极,不亦县乎?
人之有心,犹天之有帝。
帝君于天,心君于人。
而人之哀乐,入其胸次,则其帝县矣。
有生妄也,以己有生之厚而遇,伤夫子之死,又加妄矣。
以形传生,犹其以薪传火。
形不得不化,薪不得不尽,而生与火,其孰传乎?
老聃之死,是其形化者也。
而彼老少有生之厚,伤其形化,何异乎以薪而传火哉?
盖未之悟也。
指穷以为薪则悟矣。
真空之中有养生之道,有传火之理,忘形与薪而得于此焉,则不知其尽也。
盖夫为薪之指穷而后悟火之传非薪,为形之指穷而后悟生之传非形。
帝之县解,其指穷欤!
彼老少者之哀夫子,窃谓老少有生之厚而不自哀也。
生之所无以为者,生之在外者也;
所无奈何者,知之在性分之外者也。
固务生之所无以为,则所主者丧矣;
固务知之所无奈何,则害其所知矣。
所知者不以其所不知害之,则所知者理矣。
所知者理,则生之所无以为者,吾何容心哉?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则见其摄生矣。
之物则劳其形,故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无离形则累其生,故形全而生忘者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是生之所无以为者也。
生不免去,形不免化,而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全生,是以幻益幻者也,其为不足而不为欤!
夫无以为而为之者,皆有累焉。
有累则不能正平,而养生之理丧矣。
而达生之情不以物累形,不以形累生,不以生累德。
弃世至于正平,则其德无累矣。
与彼更生,与物化者也。
与物化者,一不化而生死两忘。
不与物受轮于数者,其惟一不化乎!
故更生则其免为形近矣,生之所无以为者,生之在外者也。
智之所无奈何者,知之在性分之外者也。
在性分之外者,固务知之,则其知凿矣。
理无事乎凿也,所知者不以其所不知者害之,则其所知者理矣。
所知者理,则生之所无以为者,吾何容心哉?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则可以摄生矣。
物者形之累,生者德之累。
物也、形也、生也,去来变化,长短多寡,三者非所与焉,阴有造之者。
不达者为有生而养形,为养形而之物,之物则劳其形,物役之也,故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无离形则累其生,形役之也,故形不离而生忘者有之矣。
物也、形也、生也,真宰以役物者也。
所遇不齐,而求之不可以必得。
不可以必得,不达者切为在我而私欲有之,此三者所以常相背违,而欲有之者至于两失,而莫之悟也。
且夫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亡,是生之所无以为者也。
生不免去,形不免化,而不达者,以为养形足以存生,是以幻益幻矣。
吾不然,以谓真宰之道在我者,吾实有之。
其寂也不动,其常也不化,其存也不亡,其真也不灭,可以生生,可以形形,可以物物,虽吾之至于此也,岂异乎人哉?
不以物累形,不以形累生,不以生累德,是非无好恶,生死与忧喜,真宰之性,精纯之气,于是乎在矣。
时不能运,数不能穷,而物不能诱去而变散之,则彼偶化之形,暂来之生,何足计哉!
形与生且不足计,而况形生之外乎?
呜呼,养形果不足以存生,之物果不足以养形,学者不可不察也。
无以为而为之,不顺乎生之理;
其为不免而不为之,不顺乎命之理,皆有累焉。
有累则不能正平,而养生之道丧矣。
达生之情,不以物累形,不以形累生,不以生累德。
弃世至于正平,则其德无累矣。
正则其心一,平则其心夷,而真宰之性,精纯之气,于是乎在矣。
盖夫有生之厚者,未有能与物化者也。
形劳者,以事役其力故也;
精亏者,以生劳伤其心气故也。
夫人以精化生,亦反以生亏之,何其自贼也?
君子遗生而啬精焉,非徒啬之也,又能运之;
非徒运之也,又能复之。
啬之者仁也,运之者术也,复之者道也。
上智无事啬之也,复之而已矣。
夫人以精而有生,及其达也,致精而摄生焉,亦知所复而已。
天地不生而能生生,故为万物之父母。
物之成体则精气之聚,成始则精气之散。
死者生之始,成体则言其生,成始则言其死。
天地之道,内则不亏其精,外则不亏其形,故能合散万物,是谓能移我致至情焉。
「反以相天,精而又精」,精之至也。
虽然,相天而已,未足以祐神。
神之又神,相天不足以言之。
中者,人道之至也。
故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神者,天道之至也,故曰:「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焉」。
至人其神乎,常无其气,故潜行不窒;
妙有其形,故蹈火不热。
太虚其体,故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
众凡之流,智巧果敢与物相胜,其气与智巧果敢相逐,强则炰炰,弱则趋蹶,昼为想,夜为梦,则气之守丧矣,岂复能纯乎?
喜怒哀乐忘而后有纯气之守。
纯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其神不亏,则外物之感,何由得间而累之?
故水不能窒其气,火不能化其形,万物之上,不能惴慄。
其气体凡有貌象声色,皆是物也,物何以相远?
则夫智巧果敢之列将欲胜物,不亦妄乎?
气之散为喜怒哀乐之色,物得其间而累之,潜行则窒,入火则热。
不窒不热,彼奚足以至乎先?
是色而已,物我两忘,而守其气,故能常无其气而不为声色。
妙有其形而不为貌象,则万物之上行矣,物何以不相远?
不形者妙道也,无所化者真性也,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则与道为体矣。
无物不然。
夫得是而穷尽之,将与不形者为一矣,而有形之物,岂得止之,使不为至人哉?
人之性满而不淫,圆而无端,处乎不淫之度,则不增其所无也。
老子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是也。
藏乎无端之纪,则不示其所有也,老子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道纪」是也。
者,纲之所恃以胜物者也。
使之有也,使之有端,则物胜之矣。
一气幽明之交,故不丽乎阴阳;
游乎出入之际,故不转乎生死。
形之中,物之所造,而能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则超乎形数之外,而与物之所造者通矣。
物奚自入焉?
物奚自入,则吾无入而不可,水火岂能拒吾入哉?
人惟神与气丧而后至于死。
当其未醉也,智巧果敢与物相胜,神气与智巧果敢相逐。
及其堕车则惊,惧入乎其胸中矣。
神与气丧矣,故虽不疾犹死也。
当其醉也,冥然不知,物我两忘。
物我两忘,而智巧果敢不从事于外,故其乘不知也,坠亦不知也。
盖知之所在,神气亦然,而乘坠不知,则神与气在醉之中矣,非在物也。
及其堕车则伤其形而已,不伤其神气,故虽疾不死也,况全于天乎?
藏于酒,非自然也,故酒失其智巧果敢,复于物矣。
惟藏于天者,任万物之自为,而吾无与焉,故物不得其间而累之。
至人离乎人者也,圣人则不离之。
为其不离乎人,而物莫能伤之者,是其藏于天也。
至人则行乎万物之上矣,藏于天不足以言之。
镆干无意于杀人,而人或使之也;
飘瓦无意于中人,而天或使之也。
圣人之刑政,其犹镆干飘瓦欤!
民自犯其政刑,而非圣人犯之,则天下虽有折怨之心,而无所用矣。
无所用其心,是以天下均平,故无攻战之乱,弑戮之刑。
开人,开人之伪也;
开天,开天之性也,之天之于天道而已。
性生德,伪生贼。
开人以智,治国者也。
开天不以智,治国者也。
不厌其天性,不忽于人伪,则民近乎用其真矣。
失者锱铢,存者十一,方其习之时也,犹掇之也,则习忘矣。
其技精矣,一技之粗,有道存焉。
所谓有道者,在此忘我,在彼忘物而已。
「吾处身也,若撅株枸;
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则忘我矣。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则忘物矣。
用志不分,则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用志而分,则我有身臂之异,有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蜩翼之细。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用志而分,乃散于物。
虽然,痀偻之承蜩,两忘之中犹有蜩焉,是工之有道者也。
工之有道且若是,而况君子乎!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此内重也。
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此外重也。
水忘则善游,金忘则善注,其犹达生者欤!
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则其善生至矣。
阳为显,阴为藏。
精者阴德也,力者阳德也。
单豹入而藏,则内实而发为婴儿之色;
张毅出而阳,则内虚而为热疾攻之。
豹啬精而养其内,毅侈力而养其外,是皆不鞭其后者也。
圣人不入而藏也,不盛其外;
不出而阳也,不虚其内。
处乎阴阳之中,与道为体,复为至精,则不必入也,故为婴儿之色。
散为至和,则不必出也,故无内热之病。
犹柴之不生也,何有婴儿之色?
犹柴之不为也,何为内热之病?
三者若得,其名必极。
圣也神也,以名道者也,其名必极,其惟神圣乎!
单豹、张毅生生之厚,非道之所在,则物而已。
虎视之物也,乌得而不伤之?
善摄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而比于赤子者,又其次焉。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若夫单豹,有赤子之色而已,且不足以比赤子之德厚,而况摄生者乎!
盖夫生生之厚,然后岩居而水食,徼幸其生之久,而不知道不在焉,则动之死而已。
有生之厚,至于精离形弊,而不自持者,大欲累之也。
故二者有所戒,而后摄生可忘焉。
精生气,气神。
而饮食之间不为之戒,则伤其气;
衽席之上不为之戒,则丧其精。
精丧气伤,而神去矣。
虽然,衽席之上不为之戒者,其弊在乎饮食之间而已。
天产作阴德而为淫邪也,地产作阳德而为倦怠也。
淫邪倦怠之情外诱于物,内汩其心,当此之时,其孰能啬精以养其神乎?
触其情而已。
故君子之于饮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所以防阴德之为淫邪。
以和乐防之,所以防阳德之为倦怠。
目不之于色,四肢不之于安佚,阴德常清,阳德常彊,则能尊矣。
摄生者可以志焉,学者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