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纳言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三、《演山集》卷四三
旁通天下之情以为德,则天下之大顺成矣;
兼览天下之善以为政,则天下之大利至矣。
方今圣人以道出法,以德制行,将起太平之功绪,以示万世。
而或大顺未成,大利未至,何可望哉?
则其视听无壅而上下之志通,善恶不诬而君子小人之情得,拒谗慝之口,来谠直之论,固其务也。
尝谓上之致治有意在法,下之求治有情在事,上下相去,其势有高卑,其分有贵贱,为之间焉,其严而不可犯也。
中有小人窃乘其势分之,不可犯而挠之,天下之情与善,或屈或留,或附或更,以至相失,而莫之达焉。
是故上有不及知之叹,下有无告之憾,天下之势不亦殆乎!
然而上下之志不通,谠直之论不进,孰致之哉?
君子之善,小人之恶,不得其情而已。
君子以善惧恶,小人以恶乱善,然后邪计不得不行,嘉言不得不伏,视听不得不壅。
故愚以谓邪计之行,嘉言之伏,上下之志不通,非所患也,患在君子小人之情有所不知而已。
小人之情以小廉致大行,以小信致大伪,有所乘而入,有所伺而进,似是而非者也。
知人之道不患不知君子,而患不知小人。
苟使小人之情在吾手挠顾指之间,巧令无间以行其志,然后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罔匪正人,庶常吉士
是故诸侯之复逆则以大仆掌之,三公孤卿之复逆则以小臣掌之,群吏庶民之复逆则以卿仆掌之。
外通诸侯之情,览诸侯之善;
通公卿群吏之情,览公卿群吏之善;
下通万民之情,览万民之善,下之志通于上矣。
观治象为未足也,或读邦法;
以读邦法为未足也,或诵王言;
以诵王言为未足也,或道德意;
以道德意为未足也,或掌治逆。
其平如砥,君子履而行之;
其直如矢,小人视而见之。
上之志通于下矣,殄行之谗说无以伤政,沉众之浮言无以败俗,则其致治之具,本末备举,上揖于三代,易为力矣。
方今天子急于得才,升对接踵,书匦继上,片言解颐,爵赏随至,朝维白驹,暮跻青云者,盖已众矣。
学士大夫苟有一日之长,千虑之所得,类得以自致,非俟科举而后可。
然则招延之路,岂复有说哉?
揆察之方,得小人君子之情伪,则愚尝谓视其所用之是与否;
未果知之,则观其所由之义与否;
未果知之,则察其所安之仁与否。
盖夫所用之是非,出于所由之义与不义;
义与不义,出于汝止而已。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盖夫汝止安,然后胸中正
中正,然后所以、所由、所言、所视无不正者。
言者心之声,心者神之舍,而眸子则其神之逆旅欤!
君子求人之情伪,或于视听,或于言辞、气色之间,或于行迹,盖六事者,所安之形象者也。
孔子曰:「昔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则观其行欤!
先王之用人,或以言扬,或以德进。
其在乡也,委之考察之吏,国学之官,党庠之吏,以六艺各书其能,以六德各书其善。
患其粗也,察之以致其精;
患其伪也,考之以致其实。
其在朝也,委之揆事之臣,尧宅心于舜而八官为之用,舜宅心于禹而五臣为之用,文王宅心于三事而凡百有司为之用。
然而邪正之辨,凡历于此,盖已详矣!
及其升对接踵,书匦继上,圣人又用独智入于所安之仁,所由之义,则君子小人之情乌能逃我哉?
小人不能以恶诬善,然后旁通天下之情以为德,兼览天下之善以为政,其为也孰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