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燕赵论1060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八、《栾城应诏集》卷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六、雍正《山西通志》卷四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
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杂作,以趋一时之利;
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
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故三代之民,虽耕田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
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
何者?
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之风俗日已败乱。
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
劲勇而沈靖椎钝少文者,燕、赵之俗也。
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
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沈靖者,可以义动;
而其椎鲁少文者,可以信结也。
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
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
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
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
当此之时,燕、赵之士唯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
孟子曰:「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常产,因无常心。
茍无常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