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唐太宗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栾城后集》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一、《文编》卷二九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
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
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
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为祟」。
大夫请祭诸郊,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祸福之至,不是过也。
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遂弗祭。
及将死,有云如众赤乌,夹日以飞三日。
王使问周史
曰:「其当王身乎。
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
曰:「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
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
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亦弗禜。
孔子闻之曰:「楚昭王知大道矣!
其不失国也,宜哉」!
吾观太宗所为,其不知道者众矣,其能免乎?
贞观之间,天下即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
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
而帝安为之。
原其意,亦欲誇当时,高后世耳。
太子承乾既立十馀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
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而使异日传位晋王
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
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必中微,有女武代王。
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
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
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
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
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
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
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
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
尝事李密,友单雄信
败,不忍以其地求利;
死,不废旧君之礼。
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
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
高宗从之。
及废王后,立武昭仪,召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
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
遂良等不可。
它日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
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
由此废立之议遂定。
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
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
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
且使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
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
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
茍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
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孔子之所以观国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