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下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栾城集》卷一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之未治也,患三事之不立。茍其既立,则患其无以施之。盖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皆可得而知也。惟其所以施之,则不可得而知。周公之治周也,修其井田,封建百辟,可得而知也;其所以使天下归周者,不可得而知也。孔子之治鲁也,堕其三都,诛其乱政,可得而知也;其所以使羔豚不饰贾,男女别于道者,不可得而知也。孟子之所以治邾者,正其疆界,五口之家,桑麻鸡豚必具,可得而知也;其所以使之至于王者,不可得而知也。孔子、孟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曰是有意于治者能之,然而亦不可去也。故其得为是国也,必举之以为先。由是观之,治国之地,圣人无之不得以施其圣。然而圣人之道,有所高远而不可及者矣。其于孔子之门所谓政事,而冉有、子路之所能者,治国之地也。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是亦自以为能为其地,而未有以施之云尔。然夫子许其能之,而不以为大贤,则夫子之道深矣远矣。夫子平居朝夕孜孜以教人者,惟所以自修其身;而其所以修其政事者,未尝言也。盖亦尝言之矣,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所重民食丧祭」。是九者凡所以为政而未足也,故继之曰:「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是四者所以成之焉耳,其意以为既成而后以其平居自修之身施之。故记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为有此具也,君子修其身,无所施之则不立;治其政事,无以施之则不化。当三代之治也,天下之事无不毕举,虽后世之君犹得守其法度,以为无过。惟无暴君,则天下可安。故伊尹之训太甲曰:「从谏弗咈,先民时若」。以为如是而可以为治已矣。古之人言治天下若甚易,然今之人以为大言而不信,不知其有此地也。悲夫!世之君子孜孜以修其身,恭俭忠信欲以施之天下,终身而不见其成,则以为古之人欺我也。夫茍以为古之人欺我,虽有为之者,盖勉强而为之也。夫茍不欲而强为之,则其心益不自信而道日疏。夫以不信之心,行日疏之道,以治无以为地之国,是以功不可成而患日至。故莫若退而立其为治之地,为治之地既立,则身修而天下可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