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再论分别邪正劄子元祐五年六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栾城集》卷四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三、《宋名臣奏议》卷一六、《文章正宗》续集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五、《右编》卷一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三、《古文渊鉴》卷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今月二十二日延和殿进呈劄子,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朝廷,因复口陈其详,以渎天听。
窃观圣意,类不以臣言为非者。
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
退伏思念,若使邪正并进,皆得与闻国事,此治乱之机,而朝廷所以安危者也。
臣误蒙圣恩,典司邦宪,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谨复稽之古今,考之圣贤之格言,莫不谓亲近君子,斥远小人,则人主尊荣,国家安乐。
疏外君子,进任小人,则人主忧辱,国家危殆。
此理之必然,而非一人之私言也。
孔子论为邦则曰:「放郑声,远佞人」。
子夏论舜之德则曰:「举皋陶,不仁者远」。
论汤之德则曰:「举伊尹,不仁者远」。
诸葛亮戒其君则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凡典册所载,如此之类不可胜纪。
至于《周易》所论尤为详密,皆以君子在内小人在外,为天地之常理;
小人在内君子在外,为阴阳之逆节。
故一阳在下,其卦为《复》。
二阳在下,其卦为《临》。
阳虽未盛,而居中得地,圣人知其有可进之道。
一阴在下,其卦为《姤》;
二阴在下,其卦为《复》。
阴虽未壮,而圣人知其有可畏之渐。
若夫居天地之正,得阴阳之和者,惟《泰》而已。
《泰》之为象,三阳在内,三阴在外。
君子既得其位,可以有为;
小人奠居于外,安而无怨。
故圣人名之曰《泰》。
泰之言安也,言惟此可以久安也。
泰之时,若君子能保其位,外安小人,使无失其所,则天下之安未有艾也。
惟恐君子得位,因势陵暴小人,使之在外而不安,则势将必至反覆。
故《泰》之九三则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窃惟圣人之戒深切详尽,所以诲人者至矣。
独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者也。
故臣前所上劄子,亦以谓小人虽决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各随所长,无所偏废。
宠禄恩赐,彼此如一,无迹可指,如此而已。
若遂引而寘之于内,是犹畏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天下无此理也。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何者?
小人贪利忍耻,击之难去;
君子洁身重义,知道之不行,必先引退。
故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盖谓此矣。
昔先皇帝以聪明圣智之资,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追迹三代。
今观其设意,本非汉、唐之君所能髣髴也。
而一时臣佐不能将顺圣德,造作诸法,率皆民所不悦。
及二圣临御,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
当此之际,先朝用事之臣皆布列于朝,自知上逆天意,下失民心,徬徨踧踖,若无所措。
朝廷虽不斥逐,其势亦自不能复留矣。
尚赖二圣慈仁,不加谴责,而宥之于外,盖已厚矣。
今者政令已孚,事势大定,而议者惑于浮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欲以此调停其党。
臣谓此人若返,岂肯徒然而已哉?
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
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而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
盖自熙宁以来,小人执柄二十年矣。
建立党与,布满中外,一旦失势,睎觊者多。
是以创造语言,动摇贵近。
胁之以祸,诱之以利,何所不至?
臣虽不闻其言,而槩可料矣。
闻者若又不加审察,遽以为然,岂不过甚矣哉?
臣闻管仲治齐,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怨言
诸葛亮治蜀,废廖立、李严为民,徙之边远,久而不召。
死,二人皆垂泣思亮。
夫骈、立、严三人者,皆齐、蜀之贵臣也。
管、葛之所以能戮其贵臣,而使之无怨者,非有他也,赏罚必公,举措必当,国人皆知其所与之非私,而所夺之非怨,故虽仇雠,莫不归心耳。
今臣窃观朝廷用舍施设之间,其不合人心者尚不为少。
彼既中怀不悦,则其不服固宜。
今乃直欲招而纳之,以平其隙,臣未见其可也。
《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陛下诚以异同反覆为忧,惟当久任才性忠良、识虑明审之士,但得四五人常在要地,虽未及皋陶、伊尹,而不仁之人知自远矣。
故臣愿陛下断自圣心,不为流言所惑,毋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臣既待罪执法,若见用人之失,理无不言,言之不从,理不从止。
如此,则异同之迹益复著明。
不若陛下早发英断,使彼此泯然无迹可见之为善也。
臣受恩深重,辄敢先事献言,罪合万死。
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