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阅古丛编序 北宋 · 朱长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乐圃馀稿》卷七
古之圣贤有三立:上曰德,次曰功,次曰言。
得其一,可以名天下。
犹谓其传之不远也,于是托之于物。
物之久者莫如金石,故可以寓焉。
吉日之题,岐阳之鼓,比干之墓,正考父仲山甫之鼎,后世类有传焉。
嬴秦震矜厥勋,勒泰山,镵邹峄,剟之罘,刊会稽,自以谓三代莫己若,而人弗信也。
西汉陋秦之为,虽封岳省方,未尝刻石。
而群公庶士若萧相国善篆,张京兆古文,不闻鑴镂者。
逮于东京,碑词始作。
碑者,古之葬祭之一器也。
葬以绕绋,祭以系牲。
而宫中亦有碑,说者云所以识日景、测阴阳也。
古者用大木穴其上,以便于用。
后世贤者易之以石。
汉碑上亦有穴,此其遗像也。
既易以石,于是假以铭焉。
杨震刘宽之高爵,郭林宗陈太邱之潜德,宣父老子华岳之庙,皆因碑以制文焉。
由是贵贱竞作,美词相誇,浸繁于魏、晋,而尤盛于隋、唐。
或矜己以耀世,或褒亲以垂后,或誉天以求福,或记事以谨时,不可胜言矣。
虽所述艰于尽信,而事有可考,文有可师,迹有可法。
至于群经众篇,妙札奇帖,往往传于琬琰者甚众,是以学者务观焉。
然不幸为干戈之所蹂躏,风霜之所摧剥,或因时主之所诏毁,或遭野兽之所残斲,其存者盖十一焉,亦可为之叹息也。
余少也学古,凡古人之文无不求而读之,又从而藏之,好其书如其文也。
古书之载于纸墨者几希,而存于金石者类在于故都之外,四方之远,与夫山林墟墓之间,唯势位赫赫、众所翕附而好之甚笃者为能多置也。
余以疾退隐,迹与世远,虽欲致之,岂不艰哉。
顾嗜此为癖,早夜不舍,所游必问,所居必求。
丐于交游,购于市里。
不惮劳费,月增岁积,自周穆王以来,下历秦、汉、魏、晋、隋、唐,至于本朝,诸公之迹,莫不皆有。
于是裒精撮奇,刀笔在手,字剪行缀,不失旧文。
有册有轴,悉随其宜,斯亦勤矣。
裒而次之,名曰《阅古丛编》。
盖不独取其墨妙,亦将以广前代之异闻,正旧史之缺遗也。
其书不以世次,为其编之未已也。
古刻之石,若其卷第载之目录,其书之可评,事之可辨,言之可述,为之题跋于后,又录焉。
盖墨本易朽而词章可传也。
或谓余曰:「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物。
碑亦物也,何其聚之多」?
余解之曰:「人情固未免有好,观其所好何如耳。
金犀在籯,珠玉在堂,良畴连阡,华宇并疆,吾所未尝好也。
美食方丈,旨酒千钟,贪餮自安,沉湎无穷,吾所未尝好也。
妖妍悦目,淫蛙乱耳,秦筝羌笛,齐纨蜀绮,吾所未尝好也。
放情嬉游,争胜博奕,白日孜孜,从事无益,吾所未尝好也。
吾于四者忽之若遗,而能韫椟六书之妙迹,网罗千载之遗文,庸何伤乎」?
乃书石刻之所兴与其所好,为之序。